美国记者照片现身 还原已消失的南京浦口城墙

06.12.2016  22:44

        最近,《金陵晚报》报道,浦口浦镇地区发现了大量城砖,经初步鉴定是浦口城墙的遗迹,南京城墙管理部门将前往现场勘察,争取回收这批老城砖。

        和今年刚刚过“650岁”生日的明城墙相比,浦口城墙虽然年龄相近,但知名度却要小得多,留存下来的遗迹、影像资料,也是少之又少。本报对浦口老城砖的报道见报后,有读者给记者提供珍贵老照片,部分还原了浦口城墙的面貌。

        最早在浦口筑城的是隋炀帝

        自古以来,浦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价值非常突出。记者采访专家得知,在历史上,浦口地区一共有三次建设城池的经过。第一次,发生在隋开皇八年(588),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当时还是晋王,他率军南下讨伐南陈政权。屯兵浦口东门时,杨广命令将士在这里筑造了一座土城,史称“晋王城”,但据史料记载,“晋王城”其实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土围子,简陋无比,很快就废弃不用。

        第二次是南宋绍兴七年(1137)正月,驻防抗金前线的宋军在“晋王城”的遗迹上,又建了一座用于军事防守的土城,并命名为“宣化镇”,也称作“宣化城”。

        浦口第三次建城,是其大规模筑城的开始。史书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有一次巡视江北,发现浦口“扼抗南北,钳制江淮”,是京师(南京)的北大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洪武四年(1371)八月,朱元璋命丁德修筑浦口城。

        铭文四个字“浦口城砖

        建成以后的浦口城周长达16里,设五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沧波门,西门万峰门,南门清江门,北门阳谷门,另外还有一座南便门——望京门。朱元璋对浦口城十分重视,他在城里城外设置了应天卫等部队,另外还设置储备军械粮草的三个仓库。

        历史上,浦口城曾经多次损毁,明弘治十六年(1503),长江发大水。江水从望京门灌入,浦口城南半边整体坍塌,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浦口城一直残破不堪,一直拖延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朝廷才下令进行修复。

        据记载,此次修复是浦口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竣工后,增建了城门四座、瓮城一座、敌台七座、水洞九个,城门调整为七个,东门沧波门改为朝宗门,南门清江门改为金汤门,西门依然叫做万峰门,北门阳谷门改为拱极门,三座便门则分别叫做广储门、攀龙门、附凤门。据统计,共修复了坍塌的城墙八百九十九丈二尺,浦口城的形状也由原来的满月形变成了弯弓形。

        清末太平天国战乱期间,南京江北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主战场,浦口城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渐渐毁弃。

        据考证,浦口城墙的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城墙两侧为条石,中间是泥土和碎石; 一种是城墙内外都是城砖,里面填充碎石和泥土。此次在浦镇地区发现的数量巨大的城砖,其尺寸、重量、颜色都与南京明城墙城砖接近,只是铭文不同。浦口城砖大多数没有铭文,有铭文的,只是简单的“浦口城砖”四个字。

        美国记者留下浦口城墙航拍照

        记者向文物部门了解,浦口城墙现存的历史遗迹不多,其中包括: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的中敌台台基以及明代重修碑刻一方(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撰文);沧波门(朝宗门)的门洞残迹以及两侧巨石; 附凤门门洞以及两侧残存城墙100多米;拱极门巨石基础等。

        南京老照片爱好者杨再辰告诉记者,南京城墙留下了很多老照片,但相对偏僻的浦口城墙照片却很少,只有寥寥几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日本摄影师拍摄了浦口中敌台,中敌台是浦口城墙的附属军事设施,民间俗称“点将台”,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修,1945年左右被毁,如今仅存台基。

        《南京明清建筑》中收录了一张浦口城墙的老照片,显示浦口城墙有半圆形瓮城,城头上长满了杂树,城外寂寥空旷,因为城墙年久失修,容易发生危险,墙体上还写着标语,提醒教师和家长,不要让孩子靠近城墙,以免发生危险。

        在看了本报对浦口城砖的报道后,杨再辰又提供给记者一张浦口城墙的照片,这是一张航拍照,由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拍摄。

        杨再辰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拍摄于1948-1949年之间,表现的是国民党军队从南京败退的场景,照片上可以看到国民党军队的军人和军车,同时也无意中记录了浦口城墙的部分面貌。

        照片右边,可以看到浦口城墙蜿蜒的走势,墙头不高,有人在上面行走,城墙外有很多普通民居、农田和水塘。

        杨再辰表示,和老照片里相比,如今的浦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日影像不再有,所以这张老照片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

        于峰

来源:  金陵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