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新江苏”的重要体现

30.01.2015  12:05

代表委员表示: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发展与保护间不再纠结

 

  “希望江苏在‘率先’‘带头’‘先行’内涵中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标杆。”201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出殷殷嘱托;2014年底,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将“环境美”作为“新江苏”的重要内容。

  正在召开的江苏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列席省人代会的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主动再加压,奋发有新为,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让‘环境美’成为‘新江苏’的重要实力体现!

   保环境、促发展必须“美美与共

  江苏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发展历程一直在发展与保护中纠结。自小就在太湖边长大的省人大代表、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坦言,就GDP、财政收入、人均收入而言,苏南已经比肩发达国家,差就差在“环境美”,“环境可以说是最短的短板。

  朱铁军注意到,今年刚实施的新环保法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有一个重大调整:过去的规定是“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现在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体现了环境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更为重要的位置。不过,他表示,“生态文明真正在地方领导的心目中占什么位置,还有待观察。

  不过,实实在在的变化确实在发生。连云港是一个正在生态文明道路上求索的城市:2014年12月3日,环保部解除对连云港“环评限批”。该市从4月份开始的环保整治工作,历时近8个月,终于提前一个月实现了解限目标。殊为不易的是,连云港以推进环保解限为契机,全面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建设。近半年,全市共整改提升污水处理厂21座,新建污水处理厂15座。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环保局局长韦怀余坦言,连云港是个依山临海的好地方,但在发展中一度对环境的保护做得不够到位。“这次的教训,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环境让步为代价!

   控源头、抓治理必须“同调同步

  控源头,最好的例证是盐城。

  2014年,盐城城市空气质量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省第一: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全省最低;优良天数全省最高;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并且是全省唯一低于60微克/立方米的城市;特别是9月份,盐城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列第4位,仅次于海口、舟山、拉萨,是江苏历史最好名次。

  “盐城好空气”从何而来?省人大代表、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透露了几大秘诀:能源转方式、工地控扬尘、秸秆禁焚烧。去年一年,盐城标煤排放不到1000万吨,新能源发电已占全市用电量13%,今年占比要争取达到20%,这在全国都是鲜见的;工地管理标准由朱克江亲自参与制定;而为了抓好秸秆禁烧,盐城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的前提是田块要大。为此,盐城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情况下,创新探索“多家一田”,推掉田埂,改为划线分界,从而实现连片深耕还田。同时,在禁烧重点区域安装600多个高清摄像头,实行全方位自动巡航监控。2014年,盐城是江苏唯一未被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通报的城市。

  “苏州要当好‘建设新江苏’的先行军和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要有新作为。”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周乃翔用一组数据揭示了苏州“控源头”的效果:苏州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接近60%;去年苏州目标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0家,但实际完成了1100家。“未来苏州将抓住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主动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狠抓污染治理,大气、水环境等等,包括太湖、阳澄湖以及城市河道,都要截污、清淤、活水、保洁,这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建制度、严监管必须“相得益彰

  建制度,就是用制度构建环境污染“防火墙”;严监管,则是保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高压态势。

  2013年我省率先划定的“生态红线”,便是以制度之手,为保护与发展明晰了边界。去年,江苏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制度,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省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较上年增加了5.12亿元。

  在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晓东看来,好的制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为关键。他说,“环境美”,在他的理解中,内涵有5个层次:环境干净美(不能灰尘漫天、垃圾遍地)、环境达标美(各项环境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环境景观美(比如户外广告不能乱七八糟)、环境生态美(比如河里要有鱼)、环境文明美(社会文明程度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与严格的监管。

  在严格监管上,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去年我省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463起、处罚金额2.3亿元,同比上升21%和16.5%,立案数和处罚额均占全国1/10;会同公安部门侦办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13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14人,同比上升170%和71%。“为了环境美,环境监管的力度应当更大!”省人大代表、如皋市市长陈晓东对记者说。(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