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玉:要做一辈子的荷叶桂花茵糕

11.10.2016  04:37

 

闻着桂花香,吃着重阳糕。每年的重阳节,对王良玉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重阳节前后,王良玉每天都要制作上百只对糕、荷叶桂花茵糕。年过七旬的他,身形高挑、面目清矍,身上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手脚麻利,讲到祖传的制糕手艺,满脸笑容和自豪。

 

坎坷”的入行经历

 

今年70岁的王良玉是王家茵糕的第三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亲学习制糕手艺,这不仅是家族事业更是他的兴趣所在。但他的第一份工作,却不是和糕点打交道。初入社会,他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季市被单厂,直到三十多岁,王良玉才正式继承祖传衣钵,迈入制糕的行业。

 

谈起过去,王良玉感慨良多,他认为自己注定是要吃这碗饭的。在被单厂工作的那段日子里,王良玉一有空闲时间,就会钻进自家的小作坊,在父亲的指点下,反复练习。“细腻的米粉、荷叶桂花的香气、茵糕出炉时氤氲的热气,这些大概就是我不愿意放弃这行的理由吧!”王良玉熟练地从蒸箱里端出蒸好的糕点,放到院子里的凉席上,不停地左右翻动,以便它们冷却。从不间断的练手、对制作糕点的热爱,让他最终得偿所愿。

 

创新”的制作工艺

 

制作茵糕、方糕等,最重要的就是配料的比例。祖上传下的配方,虽然经过了时间和顾客的检验,王良玉仍然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合适的比例,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粉碎机、蒸箱,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在这间小作坊里“隆隆”地运转: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粳米以一定比例混合,通过粉碎机加工成细腻的潮米粉,加入适量的桂花香料、绵白糖,和水搅拌,经过模板成型,再放入蒸箱蒸上二十分钟。

 

每一步动作,王良玉都重复上万次,手法愈加纯熟,动作更加干练,对比例的把握非常精准。为保证茵糕口感的细腻爽口、韧性不松散,王良玉下功夫做了数百次研究和尝试。

 

不过时”的名声和销量

 

经过几代的积累,王家茵糕留下了不少回头客。王良玉对制作工艺的传承和改良,更是使王家茵糕口口相传、声名在外。糕的表面刻有福禄寿喜多种喜庆图案、盖有红色印记,加上礼盒装的配置,逢年过节,不少人提前打电话预定,专程从外地赶来取糕,无论是馈赠亲友还是贺喜祝寿,都很合适。

 

每年9、10月份,是这些传统糕点销售的旺季。王良玉每天一早就开始忙活,到晚上六七点才能闲下来。如今他已将手艺已传给自己的儿媳妇,一家人一起经营,“甜蜜”的生活,让王良玉感到非常满足。

 

如果可以,我想做一辈子荷叶桂花茵糕,将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王良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