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文:江苏在新时代江南文脉传承发展中肩负重任
中新网江苏新闻12月3日电 (记者 孙权)主题为“文脉传承与精神家园”的首届江南文脉论坛12月3日在江苏无锡开幕。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会上表示:作为历史上江南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江苏在新时代江南文脉传承发展中肩负重任。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江南就凭籍着水,积极主动地融入华夏文化的核心。大运河的开凿和整修,串联起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大格局。运河之水从江南出发,滋润着华夏南北的田畴沃土,也滋养、抟合了更大规模的文明。
凭借通江达海、港口众多之利,江南很早就开展密切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唐代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正是江南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开拓了世界贸易往来和东西文化交流。
近代以来,江南在率先迎接西方挑战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开放精神与创新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脉厚重悠长。”王燕文称,举办江南文脉论坛,深入探讨江南地域文化精神,对于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谱写江南文化新华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王燕文表示,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北文化的贯通枢纽地、美好生活的诗意栖居地、走向世界的关键起始地。“江南是江南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首届江南文脉论坛探讨‘江南文脉’,就是要提炼和展示蕴含其中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为人类通往未来的文明理想提供智慧力量。”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东晋的“衣冠南渡”还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又或是北宋的“靖康之难”,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曾多次承载起中华文化复兴重任,既存亡绝续又融合创新。尤其是明清时期,江南不断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中华文化在江南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生生不息,繁荣兴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人人尽说江南好,望江南、忆江南、梦江南,江南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有意象和文化胜境。”会上,王燕文说:江南的锦绣湖山风景如画,江南才子佳人的故事美丽动人,江南的市井、园林、美食、工艺无不精致典雅,令人陶醉。
就江南的文化精神来说,王燕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最突出。
其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无锡东林书院陶冶出中国读书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天下情怀。大学者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时代强音。近代以来,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有志之士提倡变法、救亡图存,鲁迅抒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些都是江南文化心系国运、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生动体现。
其二,重商致用、兴利济民的经世之风。中国最早的商业思想孕育于江南,江南的读书人与商贾相结合,造就了贾而好儒、商而兼士的“绅商”群体。宋元时期的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主张事功之学,明清时期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顾炎武研究“天下郡国利病”,都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杰出代表。江南人“不贵空谈贵实行”,专精一技,丝绸、茶叶、刺绣、云锦、玉雕、漆器、湖笔、宣纸、剪纸、泥塑、紫砂陶艺、苏式家具等精益求精、巧夺天工,至今行销天下,享誉世界。
其三,崇文尚教、儒雅博学的精神追求。江南自古就是天下文枢,官学、私学皆为兴盛。南朝刘宋时期就设立了儒学、玄学、史学、文学、阴阳学等“五部学”,宋初大儒胡瑗在泰州兴建安定书院,名臣范仲淹在苏州创办府学,开启书院教育传统。江南举子,夺魁中元,金榜题名者之多冠绝天下;江南藏书业与图书出版业相当繁荣,古代四大藏书楼有三个坐落在江南。江南的学术与文学艺术登峰造极,江南的文教惠泽产生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硕果。
其四,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广阔胸襟。江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开放包容姿态。自东吴割据、东晋南渡起,北方的移民和南方的土著共同开发、拓展了江南文化的疆域。近代以来的江南,则通过对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吸纳,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和合共生”。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始终走在开放和创新的前列,留下了最为丰富生动的实践印记。
“传承江南文脉,就要进一步提炼和展示江南文化的精髓。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探究江南文化特殊的精神基因、深沉的精神积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入阐发江南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王燕文介绍,近年来,江苏积极实施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着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