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之,文化产业的“拓荒牛”

11.12.2015  19:00
      王冉之,男,大学文化,1953年7月生于中国台湾,现为江苏海安523文化产业园董事长。       2009年,大手笔投资创建江苏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经过5年的建设,将一片荒地变身为名震八方,集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文景观经典景区。523文化产业园于2010被省文化厅授予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青年艺术人才孵化基地”,被评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省、市、县的多个部门和机构也授予523文化产业园多项荣誉称号。   “523”取意于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寓意文化是永恒的发展战略,囊括两岸、三地、五洲。   文化产业的立命之本是创新,并且是产业化的,这就要求文化产业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创新型的文化产业,必须有别于中国其他的文化产业群,同时又能有机地融合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并且具有更深远稳定性和附加价值的延伸,即社会意义和文化生态。     1993年,王冉之从台湾到上海做房地产,运作的第一个项目——上海鸿禧花园可以说是一战成名,赢得了上海房产界的口碑。   进入新世纪,王冉之认定海安是一支“潜力股”,决定在这块土地上投资开发。刚开始,他做服装批发生意,但很快他就感到这种产业太平淡,发展空间有限。2009年7月22日,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冉之决定把握战机、放手拼搏,很快和海安县委县政府取得高度共识,并开始对文化产业的形态、意义作深入的研究。他去了深圳大芬村、厦门的乌石浦、上海的M50、北京798、宋庄、深圳的华侨城等文化产业群进行考察研究,深入分析它们的强弱态势,并结合海安的区位、人文及经济背景,更深刻地了解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光明的前景。于是,一个全新发展模式的策划团队产生了:文化创意+产业化+创意教育+文化旅游+人文居住+现代化管理服务,这六个要素相应的是523的美学教育、生产销售、景观旅游、文化生态、人文居住、管理服务六大板块建设。   王冉之认为,这是“523”的核心构成,也是成功的保障。于是,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景观的建设,创建文化旅游区,引发文化旅游,其实,文化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业形态;从国内外引进优质的各类人才,文化企业家,艺术家、管理者、策划者、项目建设团队、教育家等,进行文化创造与市场运营;建设艺术家村落、支持鼓励艺术家文化人定居“523”,确保人才稳定;创建美术职业培训中心,推行美学普及,推动文化产业就业和人才储备;建设展览馆和美术馆,举行国际性的大型艺术博览会和一系列文化交流展。同时,建设酒店、饮食街等生活服务区,围绕理念定位,全面、有序地建设“523”。   经过不懈的建设与努力,“523”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有的文化景观旅游胜地,几年来接待游客近20万人;已有10多家文化企业、300多名优秀艺术家入驻,从业人员1000多人,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买家的青睐。南京、常州、南通、盐城等地高校艺术学院的学生来“523”实践学习,“523”的人才引进和市场开拓正逐日扩大。   王冉之说,“523”是融合了以上诸多文化创业群的优势,又规避了它们的缺陷,并更注重于创意能力开发与文化生态的建设。“523”非常重视人才的创意能力以及企业胜任国际化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更致力于这种优秀人才的引进。“523”包容的文化产业形态非常多元,有油画、漆画、雕塑、影视、动漫、摄影、国画、版画、书法、摄影、雕塑、雕刻、扎染、发绣、玉石等,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性,既立足国内市场,更放眼国际市场。   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有来自英国、美国、西班牙、新加坡以及国内许多省份、包括台湾的艺术家300多人,其中油画画家200多人。他们创作的作品得到消费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很多经纪人到“523”与画家签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国外的艺术机构也开始关注“523”,与“523”的艺术家合作,并邀他们出国办展览。现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很多星级酒店的软装设计都出自“523”艺术家之手,“523”的艺术市场蒸蒸日上。 (海安经信委全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