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值11亿?监管不到位 拍卖背后“猫腻”多

17.05.2015  07:58

  毕加索的作品拍出了1.79亿美元的高价。

  本月11日,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油画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亮相佳士得纽约春季拍卖会现场,最终以超过1.79亿美元(约合11亿多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新高。

  尽管中国有句俗话说——千金难买心头好。但是,一幅画卖到超过11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还是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近年来,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其中是否隐含泡沫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甚至担忧。有分析人士指出,艺术品拍卖价格逐年升高,除了因为其投资价值引起热捧外,拍卖行利用一些潜规则和技巧推波助澜,也是令价格居高不下的一大关键。

   监管不到位拍卖猫腻多

  广州日报讯每当佳士得或者苏富比这类世界顶级的拍卖行举行拍卖会时,情形往往是这样的:全球最富有的一群人齐聚纽约,参加流光溢彩的拍卖会,他们在这个容许黑箱交易的艺术市场里一掷万金,几乎不受外界监管。

  在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根据行业惯例,通常一件拍品的最初几次叫价往往是无中生有的。拍卖师凭空喊出一些价格,点燃竞价的导火索。

  很多竞拍者最后会发现,自己中意的拍品价格被别人刻意抬高了。因为有些人已事先承诺将以特定价格买下这件拍品(保底),而一旦最终成交价超过这个特定价格,那么承诺保底的人将可从价格涨幅中获得分成。

  此外,尽管美国早在42年前修改立法,规定必须标注艺术品价格,但是这条规定至今依然被大多数画廊所无视。

  目前,纽约每年通过画廊或拍卖行进行的艺术品交易,一年下来销售额已达80亿美元。然而,这座城市的拍卖法规距离上一次大修改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当年的交易额不及今天的一半。

  很多艺术界业内人士认为不应对艺术品市场干涉太多,一来,很少有消费者投诉;二来,它还是纽约的经济命脉。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正在变成商品的一种,而相应的监管却跟不上这一变化。

  “今天的艺术交易市场与上世纪80年代的私募市场以及90年代的对冲基金很像。”纽约收藏家、金融家詹姆斯·R·海奇斯四世说,“(这个市场)基本不受任何监管或法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