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舞狮、吃粽子挂香囊 江苏端午节"民俗味"足

21.06.2015  14:07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20日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本报记者从各地发来带着“粽叶香”的节日新闻,反映出这个端午节江苏各地浓郁的传统民俗味。

  “赛龙舞狮”,热热闹闹过端午

  端午节的热闹少不了赛龙舟。昨日上午9时,南京仙林洋山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3支高校队伍参加的龙舟赛,吸引了湖畔上万名观众沿岸呐喊。当然端午节南京的龙舟赛不仅只在洋山湖,莫愁湖、秦淮河都有比赛。而有龙舟比赛的也不仅是南京。

  20日上午,泰州城区凤城河,呐喊阵阵。只见碧绿的河面上,整装待发的龙舟上,队员们拼命挥动船桨,岸边人潮涌动,观众的加油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游客只要花上50元钱,就可以亲身感受划龙舟的乐趣了。为了保证参与者的安全,除了龙舟上有专业的教练,凤城河游船公司还安排了救生船随行护航。

  而在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让人们如醉如痴的则是舞狮大会。温和的文狮、凶猛的武狮、憨态的醉狮,由幼儿手提线狮舞、童狮舞、青狮舞、手狮舞、金狮舞组成的“百狮图”惟妙惟肖……端午佳节,2015年江苏“蛟龙杯”首届狮舞邀请赛在这个“中国狮舞之乡”开赛。来自上海嘉定、河北沧县,以及南京、苏州、泰州、淮安等省内各市的12支狮舞队各展绝技,为2万多名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民俗文化视觉盛宴。

  将杂技、舞狮、舞蹈、武术等融合在一起,一招一式都舞出了雄狮的精气神。来自我国北狮的发祥地,即河北省沧县的“中华北狮王”——刘吉舞狮团以独特的表演风格,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梅花桩飞狮!上海锦鹏龙狮团是江浙沪地区唯一一支能表演“梅花桩飞狮”的舞狮队,让观众“开了眼”;秦南通银狮舞队的舞狮套路同样活灵活现。踩球、滚球、打斗、玩耍,栩栩如生。狮子跑倒立、窜桌跳、托举、抱月、打呼、蹿步跳,表演者将浓郁地方特色融入狮舞文化,技惊四座,掌声如潮。

  端午民俗,在创新中传承

  今年的端午,传统民俗有了更多的展示舞台。

  20日上午9点,扬州宋夹城公园已聚集了许多市民,当天这里举行端午巡游仪式,派发香囊、送菖蒲、系百索、挂蛋篓成为了最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活动。

  传统民俗,绕不开的是传承。

  “今天跟杭杭奶奶学会包粽子了。”连云港市苍梧小学的三年级女生黄思彤高兴地说。端午节上午,连云港陇海步行街中心地段,包粽子、碰蛋、缝香包等当地传统民俗被搬上街头,由一群奶奶、妈妈们现场手把手教给孩子和年轻的家长。而碰蛋比赛,孩子们拿着煮熟的蛋类,分鸡蛋、鸭蛋、鹅蛋三组,分头找人厮杀,这个过去在孩童中流传甚广的民俗,让好多城市的孩子感到新鲜。这是陇海步行街管委会和当地民间社团“一路童行”聚乐部网上亲子群合办的活动,受到了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的热烈欢迎,通过网上报名的孩子有100多人,现场家长和孩子几百人参加活动。

  “一路童行”亲子群群主陇晓说:“设计这个活动,既有童趣,更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把过去孩子家长童年时代的老民俗挖掘出来了,现在的孩子仍然很喜欢。

  “传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和先贤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祈望。”扬州民俗学者夏梅珍说,端午节以其纪念先贤、避瘟健身的精神内涵,在历史流转中演变出许多大众性的节庆活动,并内化为全民的情感体验,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

  扬州民俗专家朱福圭说,如果仅仅把过端午节看成是3天假期,就是吃粽子,那就误解了国家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朱福圭表示,社会要发展,内容要创新,为适应今天人的需要,我们应该在旧传统加以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让更多人感到亲切和亲近。

  当天,扬州瘦西湖景区还举办了“竹西雅集”诗会,诗人穿汉服相约于瘦西湖宋夹城,吟诵诗歌,一方面是纪念先贤,另一方面是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内心的真实。

  20日,2015太湖音乐节在无锡蠡湖中央公园举行,来自8个国家15个民族的音乐人齐聚锡城。“音乐节的主题是慢享生活,在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里,设置了阅读角、慢运动、瑜伽、美食等慢生活体验。”太湖音乐节策划徐燕介绍,为了让音乐节变得更休闲,主办方腾出很多草地供市民露营放松。从常州来的游客严昊一直要等到晚上9点,只为一睹偶像的风采。“端午节参加太湖音乐节是个不错的度假方式。现场音乐效果不比演唱会差,台上台下自发互动式的演出形式,更好地激发了现场人们的自然体验之感。

  较真“快乐”“安康”,折射传统分量

  今年端午节,往年常见的“节日快乐”祝语几乎销声匿迹,而代之以“安康祥瑞”之类的祝福。几天来,微信朋友圈转发频繁的几则微信是:“端午祝福不要闹笑话”“端午节的知识你造吗”“端午节不祝快乐、祝安康”,这些微信的内容大体是,端午节是祭祀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江的涵义。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祭祀日子,不宜祝福快乐。这些微信一经推出,立即博得广泛赞同,绝大多数人顿感恍然大悟。在端午节当天,端午快乐的祝语几乎不见,偶有不懂“新规矩者”,即有好心人提醒,“端午不能说快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民俗学教授陶思炎则不以为然,他介绍,自古以来,端午就是充满喜庆、热闹的节日,欢乐是应有之义。他解释,端午节有三个主题:首先端午是一种祈雨的习俗。粽子,为阴阳相合之物,寓示下雨。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是为了引龙出水。第二,端午是避瘟的习俗。冬春是瘟疫高发之季,端午之后,天地阳气兴旺。端午这天,人们上演各种对付瘟疫的办法,比如喝雄黄酒、烟熏庭院房屋、脚踩滚烫石头、躲到人群隔绝处、到外婆家做客……在清代,南京人过端午还保留着男人携带酒和干粮到雨花台坐一天的风俗。端午节的第三种涵义才是祭祀,和屈原、伍子胥、曹娥有关。这是后代文人将这些悲壮人物和端午节附会一起。端午和人物产生关联后,也一直没有影响端午的喜庆氛围。

  陶思炎说,节日民俗凝聚着民族的历史经验,蕴藏着大量文化、思想和历史信息。端午节节日涵义丰富,端午节快乐,但说无妨。

  专家认为,大家对端午节能不能祝福“快乐”很在意,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视,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大家心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