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牵头大科学是中国提升创新力的重要机遇

06.11.2015  16:09

  新华网华盛顿11月5日电(记者林小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列入了“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而在这次重要会议召开期间,包括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在内的多名国际知名微生物学家,在科学界两大顶尖期刊《科学》、《自然》上同时发文,呼吁多国联合启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

  中国规划建议与科学家呼吁的相遇,或许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赵立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能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微生物组计划”,将会给中国科技界一次大整合、大创新的难得机遇,导致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的防控等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并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赵立平说,“国际微生物组计划”具有典型的大科学特征,因为小到一个工厂的污水处理,大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暖,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疾病流行等几乎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微生物的身影。

  此外,糖尿病、癌症、老年痴呆等主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的根本性突破,可能就在于如何把肠道菌群里产生致癌物质、神经毒素的细菌找出来,研究清楚,因此“仅人体微生物组领域就可能孕育多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参与上述呼吁的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太平洋生命科学中心主任。她持有与赵立平类似的看法:“‘国际微生物组计划’呼吁国际科学界通过全球合作加深对微生物界的认识。中国是世界大国之一,所以中国最有可能成为加强采取措施、承担领导角色的国家之一。”

  大科学是美国科学家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首先提出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投资巨大、参与人员超多、需要先进复杂的实验设备且研究目标宏大的重大科学计划或工程。其中,研究原子弹的美国曼哈顿计划被认为标志着大科学时代的开始,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也是影响深远、意义广泛的大科学项目。

  美国俄勒冈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萨特迈耶是美国科技政策界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告诉新华社记者,大科学在国际上是一个有共识内涵的概念,与重大国家项目如C919大型客机项目或下一代核电站项目不一样,他期待中国公布关于大科学项目的更多细节。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还率先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国际蛋白质组计划。中国还在建设一些大科学装置,如上海光源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等等。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中国将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争取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有所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科技政策专家持有类似看法。今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士谢宇等人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过去3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中国科研成果激增,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质量也不断提高。而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崛起,得益于愿为科研投资的中央政府、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等因素。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现代中国中心主任的谢宇对记者说,中国推进大科学项目,“肯定会促进需要昂贵设施与熟练人员的科学工作”,它也会带来大量科研成果及国际合作项目。

  他同时提醒,政府也应同时加大对科学家个体,尤其是年轻科学家的支持,他们是创新性工作和科学突破的来源。

  赵立平同样认为,中国科学界应彻底摈弃“跟踪心态”,树立原始创新的自信。他说,“国际微生物组计划”是由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微生物学家乔·汉德尔斯曼牵头提出的,但中国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并不落后,应趁各国微生物组计划尚在酝酿阶段率先行动,在计划组织实施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积极作为,成为领头者。

  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访问学者韩智勇说,大科学项目对中国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吸引国际一流科研人员到中国开展科研工作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名来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者说:“每一个大科学工程的成功都会是中国科研进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