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史料片断:南通将士为保卫南京与日军殊死搏斗

14.12.2014  18:23

  中国江苏网12月14日讯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在南通市档案局,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的档案曾是空白。本月初,在本报与市档案局联手的“记忆——档案穿越寻访活动”中,一处鲜为人知的史料片断“浮出水面”:两位南通人——黄埔六期的彭月翔和黄埔八期的顾锡琳,在1937年12月9日至12日,参加了惨烈而悲壮的南京保卫战,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战斗。

  “这次发现填补了南通相关历史档案的空白!”负责此次寻访活动的市档案局法制处处长朱江透露。

  档案显示:南京保卫战打响时,驻守南京“东大门”紫金山主阵地的中国军队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彭月翔担任教导总队第二旅第三团中校团副,顾锡琳担任工兵连长。这个总队曾由德国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和“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训练,按德式师团编制并装备德械。淞沪会战前有3万多人,血战重创后,仍是南京守军中建制最全、装备最好、实力最强的主力。

  彭月翔与顾锡琳的正面之敌——日军第十六师团,正是日后因“百人斩”臭名远扬的法西斯。日军的主攻方向为中山门。要占领中山门,必须先占领中山门外的制高点紫金山。为此,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在重炮掩护下,向紫金山顶峰发起攻击。战斗异常激烈,紫金山上一片火海。彭月翔指挥部队坚持战斗,固守紫金山主阵地。一时间,日军无法推进。

  12月12日,恼羞成怒的日军不惜违背国际公法施放毒气弹,之后占领了紫金山主峰。彭月翔指挥第三团余部退入城内,依城坚守。南京失守后,彭月翔抱着床架漂到八卦洲,随后又冒着炮火撤到江北。

  相关档案还显示,彭月翔生于1906年,南京保卫战后曾在鲁苏皖作战,1942年晋升少将,1949年在甘肃酒泉参加起义。解放初,他担任过解放军高级步校军事教员。1981年至1987年,彭月翔是如东县政协副主席和江苏省政协委员,1992年去世。顾锡琳相关资料不详。

  作为有着25年专业经历的档案研究人员,朱江说:“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为保卫国土而战的中国军人!我们的职责是高举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道路!

  记者 朱晖斌 叶国 周朝晖 朱蓓宁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