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个地方,爱贴习大大画像!“幸福账单”里的“家国初心”
2012年6月28日,被赣南人民誉为“幸福宝典”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三年过去,954万赣南人不妄时代眷顾,不负历史重托,交出了一份惊羡世人的“幸福账单”。
透过那一组组跳动着的数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民生之变、经济之变,更是背后那曾经失落而又复燃的家国情怀。
家在国中,言笑晏晏;国在家中,生生不息。
这种情怀,让赣南人民在小康路上迅跑。
这种情怀,润泽着这片土地永远的岁月。
恪守初心 方得始终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时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有满门忠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从于都出发的8.6万多人,只有不到6000人抵达陕北,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诗词歌赋到万卷史书,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这家国情怀。
瑞金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倾情关爱,赣南苏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战争创伤、历史欠账太多,加上自然、地理等原因,赣南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民生之艰,百姓之苦,攸关国之兴衰。
市委书记史文清深深感到,要和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赣南亟需国家特殊政策支持。
为此,赣南组织全市干部下乡调研,摸家底,向中央反映疾苦。
不想这一举动却频遭非议。有人说,史文清把老底揭了,这是要钱不要脸;更有人劝他,不要冒政治风险,搞得好像以前的领导不能干事一样,难道共产党在赣南几十年白干了?
于都
“我可以不要脸,但如果能换来900多万赣南人民的脸面和笑容,幸福和尊严,值。”史文清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共产党人的追求和开万世太平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2011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上作出长篇批示,要求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2012年4月,由42个国家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深入赣南“把脉开方”。
在烈属白敬成住的土坯房里,调查组看到,屋内只有一张小床和一张圆桌,家人唯一引以为豪的是白敬成父亲白品交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被精心地裱在相框内。
“看到部分群众生活条件还这么落后,我们深感来得太晚了,欠苏区人民太多了!”一路所见所闻,赣南的贫困状况让调研组成员内心很不好受。
“把老区的真情实况带上去,把群众的期盼愿望转化为政策,是我们这次调研的使命。”联合调研组组长杜鹰说:“不然,我们就对不起这块红色的土地,对不起赣南的十多万革命先烈。”
为什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让党中央牵挂不已?为什么总书记的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赣南儿女潸然泪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共产党人未忘初心,更不曾忘记为什么出发,从哪里出发。
赣南新貌
一日无为 三日不安
曾经,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江湖。
在龙南县武当镇,从书记到一般干部,只要走出大门,便有村民来考勤。谁也不知道,哪个村民在什么角落里,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龙南县水保局副局长赖观路是这里的一名“三送”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那天,当他胸前别着“三送干部赖观路”字样、手撑写有“百姓利益高于天”的雨伞进到石下村时,引来村民一阵讪笑。
一次走访时,赖观路听闻村民叶国文受伤的事:一家人借住在山上养殖场里,屋子破墙烂瓦,做工时把脚摔断,老板却溜了。
“安心养伤,我来帮你。”赖观路帮着叶国文打起了官司。他跑了40多次法院,帮助叶国文要回了10多万元赔偿款。
叶国文千恩万谢,流着泪说:“你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两年多过去了,赖观路在武当镇名声大振。有村民因请赖观路吃饭未果,跑到水保局局长那告状说,这赖观路什么都好,就是在吃饭这事上没有一碗水端平。
如今,全市9.3万名干部每人都有群众联系户,228万户群众每户都有干部挂点帮扶。
赣南新貌
走进赣南的每户农家,你都能看到门楣上挂有“三送”干部联系卡;
遇有困难时,群众第一个想到的是向“三送”干部求助;
……
“要得到群众拥护吗?那末,就得和群众一起,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毛泽东当年在这里领导革命时,写下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瑞金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杨锐说,“以前说起‘人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现在说起‘人民’,便立刻想起我那20多户联系户。”
那一张张或黝黑、或方正、或布满皱纹的脸,就是杨锐心中的“人民”。
2014年1月,为了支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央国家机关39名干部来到赣州挂职锻炼。
39岁的王军,是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综合业务处处长,挂职会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会昌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704名,无名烈士有3万多名。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被他们的事迹感动着。”
白天扑一线,晚上看文件,周末下乡转。王军说,他现在才感到做一名干部真好。“因为我能帮老百姓做点事,能帮他们过上好日子。”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赣南的干部说,对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本质要求。
赣南新貌
家国相依 复兴可期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当一个个家庭的困难得到积极的关切,当一件件实事回应了百姓的期待,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便汇聚成一道道暖流。
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是《若干意见》的开篇之作,直接惠及300万赣南人民。
在宁都县小布镇的土坯房改造中,致富能人刘星星成了拆迁钉子户。
门对门,户对户,群众看大户。他不拆,其他人拆了也没用。
史文清在兴国调研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你自己赚了钱,小日子过得舒服,可村里却有许多人挤在破屋里;你见过大世面,看看外面的世界,再看看家乡,有些人和猪狗牛住在一起。你是党员,也是老兵,但在这场战斗中,却像个逃兵。”“三送”干部黄平找到刘星星,单刀直入。
刘星星憋红了脸。半响,拎出一瓶酒,叫道:“来来来,喝酒……”
几天后,推机开来,刘星星手一指:先拆我家。
《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市因势利导,开展了以宣讲报告、祭奠英烈等为内容的“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全市人民用第一等的工作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目标。
在落成的新居里,几乎家家张贴着毛主席和习总书记的画像;
在社区、机关、学校,“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习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殷殷关怀随处可见;
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铭恩新村刘扬泉在家编写颂扬党恩的山歌。
在广袤的乡村,“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已经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共识共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为了发展经济,上犹县三年以来征地拆迁1.4万亩,群众全力配合,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得知村里要实施土坯房改造,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村村民李财生放弃在外省的高工资,主动回乡担任改造理事会会长;
2015年5月18日,赣州遭遇罕见暴雨洪灾,损失巨大。灾后,人们想到的不是伸手向政府要救助,而是全力灾后自救;
……
共同的目标催生同样伟大的信念,凝聚汇合成推动赣南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瑞金市沙洲坝洁源新村
——民生大改善。300万人告别危旧土坯房,278.4万村民喝上安全水,300万人用上稳定电,贫困人口减少11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9%下降至11.36%;
——经济大进位。财政总收入三年增加140多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3000元,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后劲大增强。投资百亿元的工业项目三年间落地6个,搭建起32个各类经济发展平台
……
赣南人的新居
“哎呀嘞……砍柴全靠好镰刀,撑船全靠好竹篙,幸福全靠习大大,同志哥!党的恩情比山高。”
竹林葱茏的兴国县铭恩新村,在阳光下荡漾着温暖的味道。五保户刘扬泉家墙上的大红纸上,展示着一首首老刘自创的山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当国与家和谐相融,当家国情怀成为每一个人的信念和坚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必将越来越近。(完)
来源:头条江西 编辑:丁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