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家”让爱心落地生根

19.12.2015  12:23

  中国江苏网讯“因为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生活遭遇,所以更明白社会上有不少人需要帮助。”昨天,盐城晚报记者在采访民间公益性志愿组织“爱心之家”时,负责人蒋帅这样说。去年10月7日刚成立的“爱心之家”,目前已经拥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成员400多人,涉及射阳、阜宁、兴化三地,主要为助残和助学提供公益性服务。

  蒋帅(中)、张文斌(左)和丁宁商量公益活动的细节。

  自给自足做公益

  昨晚7点多,盐城晚报记者是在位于盐马路和鹿鸣路交会处的温馨酒楼见到“爱心之家”的成员蒋帅、张文斌和丁宁。约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吃饭,蒋帅是为了让记者看看他们“爱心之家”创办的实体,也是这个公益组织的活动基地。

  一进酒楼大门,就能看到右侧的墙壁上贴着一张“传递爱心·汇聚温情”的大海报,内容包括“爱心之家志愿者之星”、“爱心之家公益活动”汇总和“爱心企业”等栏目。

  在通向楼梯的走廊上,还挂着由市聋哑学校的学生们制作的剪纸作品——水泊梁山108将中的54位好汉。活动照片墙、志愿者签名栏、一周年纪念活动展板……酒楼上下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我是做土方生意的,对开饭店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今年8月,在团市委的支持下,我得到了一次赴常州和全省各市的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交流的机会,回来后才和朋友一起合开了这家饭店,”蒋帅说,公益性的民间志愿组织在筹措助残、助学和活动经费的时候,为了尽可能不给社会和身边的人增加负担,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给自足”,“开饭店的正常盈利在15%左右,其中5%是用来支持各类公益活动的。

  欲将酒楼变成“无声餐厅

  “爱心之家”现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助残和助学两方面,所以和各类学校、福利院和敬老院接触的频率比较高。“多次的接触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所以最近打算和市聋哑学校合作,把温馨酒楼打造成全市第一家‘无声餐厅’。”蒋帅介绍说,这样一来,可以从市聋哑学校吸收一部分学生到酒楼来工作,酒楼付给学生们工资,缓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这类的‘无声餐厅’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并不少见,服务员以聋哑人群为主。他们在为客人服务时,会随身带一块小的磁性黑板,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在这块小黑板上。客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磁性小黑板向聋哑服务员提出需求。”蒋帅说,“无声餐厅”都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并不是说只有残疾人可以上门消费。

  但是,蒋帅也有担心。“如何让客人和特殊的服务员们更好地沟通,这个我们还在考虑,培训是一定要的。”蒋帅说,上半年他已经和市聋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校方的支持,目前就是在等待明年最新一届的学生毕业,从中挑选一些适合从事餐厅服务行业的毕业生。

  “得到肯定,内心很充实

  昨天晚上,蒋帅、张文斌和丁宁相聚温馨酒楼,商量第二天公益活动的细节问题。“我们‘爱心之家’的成员们来自社会各界,各有各的工作,都不是专职志愿者,只能利用工作闲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这样牺牲了不少休闲时间,但是大家乐在其中,还能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蒋帅说,少吃一顿饭,少唱一次KTV,少看一场电影,节省下精力,节约出资金,用于助人为乐的公益事业,“得到受助方的肯定,让我们觉得内心很充实”。

  据蒋帅透露,全市现在有不少于1000个民间公益组织,有些在市民政局注册,有些没有。“我们一开始也没有注册,但是去年组织过一次青墩敬老院的活动,却被有些人怀疑活动的目的性。”蒋帅希望能够通过注册这个途径,让“爱心之家”组织的活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其实社会上的热心人很多,每个公益性志愿组织的初衷都是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定的帮助,”张文斌说,他和蒋帅一样,从小家里生活条件都不好,长大后,才更加明白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的重要性,“其实帮助别人不在于出钱还是出力,更不在乎捐出的钱多还是钱少。

  蒋帅对张文斌的说法十分赞同,他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在“爱心之家”里有一位成员名叫唐兴国,“他一个人养大了两个孩子,自己靠打零工为生,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但是在公益活动这条路上,从来都不会落于人后。”蒋帅说,有一次唐兴国使用多年的手机屏幕摔碎了,但他都舍不得换一块新的,在捐款时却毫不犹豫地拿出300元。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