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分享

12.11.2021  10:11

办案团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案件线索

郭磊、何乐、卢雨佳进行案件讨论

  2021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确立了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区”的发展目标,聚焦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标杆产业。相城区检察院坚定做推动当地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的法治守护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护航数字经济检察办案团队”由此应运而生。该团队汇聚了6名检察业务骨干力量,共同承担案件办理、机制创新、检察研究、案例培训等工作。

  面对数字金融、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这些新领域,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护航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和使命。2021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发布,为新时代检察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认真贯彻《意见》,立足宪法定位,坚持严格依法履职,让数据更安全更有活力。

   犯罪分子很狡猾,我们要比他们更专业

  “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当时只留给我20天时间,3起案件28人。”回忆起几个月前办理的某虚拟货币案,“护航数字经济检察办案团队”(以下简称“办案团队”)成员、准妈妈汪海曼至今还心有余悸。

  近年来,比特币依托区块链技术席卷全球,该领域犯罪呈井喷式爆发态势,已对传统司法构成法律和技术层面双重挑战。

  汪海曼接手的正是这样一起案件。“之所以交给我,是因为我办过类似案件,但犯罪手段不断升级,之前的经验基本用不上。

  自己没有买卖虚拟货币的经验,专项交易后台都被关闭了,交易流程无处可寻。摆在汪海曼面前的是从未遇到过的挑战。“传统经济犯罪可根据银行记录、支付宝记录等进行查证,但虚拟世界里的电子数据具有易失性、时效性、易篡性,我们只能大海捞针似的进行取证。

  “犯罪分子很狡猾,我们要比他们更专业。”面对复杂的专业数据审查,孕妇汪海曼顶着头疼不适,从软件公司演示文稿中钻研平台操作规则,从国外平台账户中比对嫌疑人资金往来,从国内相关案例中寻找类案办理经验……

  20天后,案件顺利提起公诉。相关经验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并被报道。截至目前,该团队先后办理加密货币、侵犯企业数据刑事案件12件63人。

  办案团队中的员额检察官刘凤琪,因擅长收集、梳理各类法律法规,被大家戏称为“搜索小雷达”。

  2020年12月,该院发现有售楼处非法采集公民人脸信息后,立即启动专项保护行动。办案团队认为,人脸信息作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极为敏感。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刘凤琪很快梳理出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及相关文件。

  实地调查取证后,该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涉事房地产企业拆除相关设备,擅自收集的人脸信息也已被全部删除。

  每办一起案件,就是对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梳理和学习。案件办结后,团队成员一起研判该领域出现的法律风险,梳理相关法律规定,撰写参阅件推动地方立法。

   比技术人懂法律,比法律人懂技术

  深入行业最前沿,前提是对司法理念的更新。相城区检察院检察长寿樱表示,“平等保护理念、审慎谦抑理念、法治容错理念,是每一名团队成员必备的护航数字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车联网,当前已进入车联网加快部署应用关键时期。2020年苏州高铁新城率先启动全国首批、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5G新基建车联网项目建设。

  有机遇就有挑战。对于在摸索中前进的办案团队而言更是如此。《自动驾驶汽车决策与控制》《自动驾驶改变未来》《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小达人”郭磊又购置了一批新书,他最近在数据的海洋里有些走火入魔。

  前不久,办案团队在负责人李玲玲带领下,到该区高铁新城某科技公司调研,坐上了平时只能在视频中见到的自动驾驶小巴,亲身体验小巴的运行路线。

  “是否扩大测试范围、如何进行保险理赔、出事故后对企业的容忍度如何把握……这些都让我们困惑。”面对企业提出的智能驾驶行业面临的困境、痛点和难点,检察官耐心倾听并一一记录。

  “以往办理交通肇事案只需要事故认定书,但看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势必造成责任主体的分化,适用法律是不是也需要丰富?”郭磊提出自己的看法。带着问题,办案团队马不停蹄地来到交管部门,就智能车联网、自动驾驶车辆运营监管、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比技术人懂法律,比法律人懂技术。”这是郭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一直在努力寻找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壁垒。他认为,“不仅要解决现有问题,还要预先研究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弥补法律的滞后性。

  “你们需要把第一次去高铁调研的全部文件找出来。”“收到。”很快,自动驾驶相关规定文件被“搜索小雷达”刘凤琪传至团队内部交流群。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正如李玲玲所说,“我们是‘数字合伙人’,平时大家独当一面,在各自部门攻坚克难,遇到大要案时汇聚众智集中办理,互相配合、通力协作”。

  为企业“松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是该团队办案的目标与方向。“我们将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遇到的困难,认真研究自动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刑事责任追究及民事理赔问题。”李玲玲对今后的工作思路十分清晰。

   和高水平专家一起碰撞“烧脑”,开阔眼界

  D公司是某外卖平台打印机设备供应商。2019年,该公司服务器被入侵,部分订单信息泄露,而获取这些信息的,正是该公司竞争对手刘某。

  相城区检察院第一时间介入此案,困扰办案人员的首先是对刘某罪名的认定,到底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还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又或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刘某一直从事软件开发,是个“技术控”。与其正面交锋,无疑是一场恶战。

  李玲玲和侦查人员一头扎进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在查看信息条数、系统破坏情况后,结合实务排除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争议罪名。

  2021年2月,公安机关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对刘某移送审查起诉。案件交由该办案团队办理。“说实话,提前介入时我感觉自己是单打独斗,现在可以发挥我们的团队力量,面对‘技术控’,我们不能再做‘傻白甜’。”李玲玲说道。

  刘某到案后虽认罪认罚,但对具体作案手段一直讳莫如深,这也是本案的难点。

  “我看刘某计算机中有各种软件,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是不是可以从这些软件的用途寻找突破点?”“技术达人戴阳研究数据后发现了新线索。

  在相关技术人员协助下,办案人员在刘某计算机中的一个软件里发现了被害公司的打印机源代码和开发者账号、密码,案件似乎快要拨云见日了。但嫌疑人辩解,仅仅是账号和密码不足以获取外卖订单详情。获取订单具体信息,需要登录特定数据库,数据库存在第二道密码。

  案件再次陷入僵局。“嫌疑人如何获取第二道密钥进入系统获取信息?”李玲玲分析说,可以通过检校协作,合力攻克难关,这正是该院与高校的一个合作项目。今年6月5日,该院与东南大学法学院合作共建“网络犯罪研究中心”暨“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加强数字经济业务联系与合作。

  借助“外脑”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处理网络空间的传统犯罪及破坏网络秩序的新型犯罪,见证了该办案团队“求是崇法、守正创新”的办案箴言。

  “和高水平专家一起碰撞‘烧脑’,让我开阔了眼界,这对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助力办案非常有益。”团队成员戴阳近日与专家交流后进一步开阔了思维和眼界。

  为成为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计算机专业的戴阳对法律的向往和对技术的执着,让他既可以办案又精通技术。他最近参与办理一起毒品案,正在努力钻研“声纹技术”,试图通过该技术判定涉案人员身份。同时,他还在撰写一份有关互联网账号的财产认定和账号价值认定的调研报告。

  (摄影:肖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