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地草”根扎百姓心头

11.12.2014  14:01

  “爬地草”根扎百姓心头

  ——追记“全国司法一级英模”刘荣贵

  

  新华报业网讯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12月4日,在如皋举行的“全国司法一级英模”刘荣贵事迹宣讲现场,这首歌在近千名听众心头吟唱。

  被当地人比作“爬地草”的刘荣贵,生前是如皋江安镇司法所所长。29年来,他就像那长根茎不长高的“爬地草”一样,深深扎根在偏僻的高沙土地区,直至今年1月8日猝然倒在近10万里的“普法”田埂上。

  1月8日,傍晚6点多,匆匆吃完妻子熬的腊八粥,刘荣贵顶着夜幕向外走去。要做的事情太多。与外地来的企业商讨筹建同业商会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区书记一起找社区矫正人员谈话等等。可他这一走,却再也没回来,一辆疾驰而过的电动车夺走了刘荣贵57岁的生命。

  和刘荣贵共事多年的马春阳回忆说,去年底,做了一辈子普法宣传的刘荣贵提出建设法制宣传“金喇叭”工程的构想,建设休闲与娱乐一起的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大舞台、法治文化广场、普法广场等普法“联系点”,方便群众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江安镇黄建村,挂在高杆上的大喇叭会实时播送普法小故事和法律法规常识。村民们一边劳动一边收听。

  刘荣贵出殡当天凌晨,从江安镇新建村23组到石庄殡仪馆,2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上,沿途11个村口都有村民,大伙不约而同地顶着寒风聚到一起,目送老刘一路走好。

  “是刘所长解开了我们两家17年的‘死结’。”得知刘荣贵不幸离世,六团村退休教师刘伯建老泪纵横。17年前,邻居徐桂华与刘家因建房产生纠纷结怨,这一闹就是十几年。“刘所长一来就找我们两家了解情况,聊了一个多小时连口水也没喝。”刘伯建说。因为徐桂华每天早晨7点不到就要出门打工,刘荣贵5点出门,骑摩托车跑20多里赶在6点前与他谈心沟通,这一跑就是半个月。在刘荣贵“牵线搭桥”下,刘伯建主动登门道歉,双方握手言和。

  基层司法调解,常常是“一地鸡毛”,让人无从下手。但刘荣贵却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善于从村民身上、泥土里想点子、求创新,炼就自己独特的解难“金钥匙”。为引导教育社区服刑人员自觉接受改造,他推出的社区服刑人员身体、心灵“双体检”和红色教育模式被司法部推广;为应对基层调解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任人唯亲、调解效率不高等弊端,他一改以往村居调解员直接聘任为民主选举,这一创举被省司法厅称为“江苏的枫桥经验”,正在全省推广。

  “有难事,找老刘。”他先后化解各类疑难复杂纠纷1110多件,预防和避免民转刑案件100余件。

  “您总在开学前给我送来学习用品,嘱咐我好好学习,今年开学了,我却没有等到您。亲爱的刘爷爷,你去哪里了?”这是江安镇一位小学生2月份写给刘荣贵的信。如今这封信就放在他曾经的办公桌上,但这位小学生却永远也等不到“刘爷爷”的回信了。写这封信的小学生叫马松萍。2011年年底,在江西打工34年的父亲马锦凡带着她回到了江安镇老家,没住房、没户口、没收入来源,江安镇把安置马锦凡一家的事情交给了刘荣贵。然而当时,刘荣贵年仅27岁的爱子刚刚发生车祸罹难。家里的事再大,没有百姓的事大。接到任务后,刘荣贵把丧子之痛搁在一旁,不仅帮马松萍送进了学校课堂,还赶在春节前把新办的户口簿、低保卡送到了马锦凡手中。

  这么多年,刘荣贵就像一棵“爬地草”,深深扎根百姓心头。近3年来,刘荣贵帮助21户困难户、7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捐款7000多元,帮助29个困难家庭和下岗职工联系工作;先后为6名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低保,77名刑释解教人员在他的鼓励帮助下走上致富路;他接管的326名社区服刑人员、426名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 本报记者陈明付奇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