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祭1994年首次举行

20.11.2014  08:49

  

  连载3  

  1994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首次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天色渐暗,祭奠没有结束。近三千人手捧红烛聚集在电视片《南京大屠杀》开拍仪式现场,他们中有大屠杀幸存者、医务工作者,还有宗教界人士等。

  大家点燃烛光,护着红烛从“遇难者300000”石墙前走过,屋顶平台上放着三只特制大红烛,隔广场呼应着广场对面3000红烛。我应邀致悼念词,省电视台播音员李江红读祭文,最后大家将红烛摆放在鹅卵石上。这是大屠杀57年来首次举办烛光祭。

  当天还有两部大屠杀题材影视片开拍,上午是南京电视台纪录片《历史的见证——南京大屠杀》,下午吴子牛执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开机,男主角秦汉父亲是当年守中华门的孙元良。我应邀写了一篇《祭酒词》并在开拍仪式上宣读。

  2002年遇难同胞65周年悼念活动的下午,李秀英、夏淑琴和来自台湾的幸存者王之民等大屠杀幸存者和来自日、美、加的国际友人,南京市民等在纪念馆再次集聚。《安魂曲》低徊,红烛在大家手中亮起,5:30,千人烛光巡游队伍步出纪念馆,5万多南京市民闻讯赶来加入队伍。

  巡游终点是莫愁湖边一小广场,幸存者代表李秀英为“和平广场”四个大字揭幕。人们将蜡烛放在广场上,广场正中,一只大鼎内燃烧着熊熊的大火。沿湖水边放置着65架钢琴,65名少男少女奏响《和平颂》,5名白衣少女朗诵。

  举办巡游的灵感也产生于日本,我认为游行气氛热烈、群众性参与性强、影响面广。建邺区在现场策划上动了不少脑筋。出乎预料,大规模巡游队伍非常有序,一切很圆满。

  1994年起,每年12月12日晚,纪念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在馆加班,权当为遇难同胞守灵,以后成不成文的约定。后来,我邀请海内外和平人士、中日佛教人士参加,成为一项有特色活动。

  2009年12月12日晚,1000名小学生共同点燃1000支香烛,海内外友人走上馆内和平舞台,点燃舞台中间的“和平”红烛。以后我把它列入每年“12·13”系列活动中。

  2010年,活动改在纪念馆悼念广场,摆放3000只红烛,3000名青少年参与。仪式开始前,韩国朴曜子女士跳了和平舞。来宾们和孩子们一起手捧烛光,依次将手中烛光放在烛光阵中,空旷的广场上形成灯海。

  2011年烛光祭选在馆内祭场,并与守灵仪式同步。在祭场举办仪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名称相符,又容易出气氛,祭场有个白色花圈可为仪式所用,四角铜鼎也便于上香。此次有中日两国僧人现场诵经超度亡灵,首先是南京毗卢寺僧侣诵经,接着是日本东本愿寺僧侣们诵经超度亡灵,最后所有人一起放置香烛。

  烛光祭连续三年换了三处地方后,终于有了固定地点,此后成了惯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独家供稿

  登陆新华报业网(www.xhby.net)、扬子晚报网(www.yangtse.com)、中国江苏网(www.jschina.com.cn),可查看完整连载。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