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4年度民生热词,为美好江苏“点赞”

27.01.2015  13:44

      23日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办公室编印的《2014民生文件汇编》在省内223个公共区域免费赠阅。图为几位市民读者在南京图书馆喜领“民生红包”。

      跨进2015年的大门,回顾2014年的江苏,有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晒权力清单、透明政府预算后百姓的交口称赞;有路网交通升级提速后出行的酣畅淋漓;有全方位民生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后草根民众的安居乐业……

      在2015年江苏省两会召开前夕,扬子晚报记者尝试让主流的政治话语进入民间语境,把枯燥繁复的政府数据带入百姓故事,通过对年度热词的诠释和解读,激发改革正能量,展现百姓凝聚力,发掘生活闪光点。在这辞旧迎新的时间点,让我们运指如飞,为我们更加公正公平、安定富足的强盛祖国点个赞,为我们能乐居在温暖和谐、努力奋进的美丽江苏点个赞!
盖章少了,行政审批越来越透明

      百姓故事

      互联网时代,商机稍纵即逝,所以,能省下“批文”的时间,就是实实在在为企业挣得了利润。苏宁云商(002024,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对此深有体会。他回忆说,2013年12月,苏宁出资2.37亿美元收购PPTV44%股权时,恰逢国家推行简政放权的过渡阶段,依据旧版制度,需区、市、省三级发改委逐级审批后交国家发改委完成审批,且需准备多套资料给不同级部门,全部审完需要一两个月;而新制度发布后,在省发改委沟通协调下,仅3天时间就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同意备案批复。

      去年12月,苏宁再次对PPTV进行增资获得20%股权。此时简政放权进一步落实,无需区、市审批,材料直接报省进行项目备案,且还能在网上申报。

        权威数据

      在刚刚发布的2014地方政府效率报告中,省级地方政府效率评估江苏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而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办公室网络微调查结果显示,去年41.4%的群众感到办个人事务时速度快了、跑的次数少了;23.4%的群众表示,很多手续在网上就能办,不能办的网上也能预约;25.2%的群众表示,自己常和政府机关打交道,现在办事员态度更热情。

    去年,江苏围绕30项重点改革任务,大力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各部门为效能提速都“蛮拼的”。去年我省省级层面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6项,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近40%,而我省简政放权“5张清单”中,目前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已经对外公布。56个省级部门也正式公布责任清单,明确了省级政府部门的“分内事”,划清了“职责边界”。市民今后找政府部门办事,可以先上网检索一下这份责任清单,不必再担心吃“闭门羹”了。

      简政之外,江苏政府部门的钱袋子也更加“透明”。我省省级预决算报告及相关附表全文向社会公开,除涉密内容外,政府预算首次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

      专家点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孔繁斌表示,江苏政府以改进和提高公共服务为目标,实现了公共价值或者说公共服务的集成创新。具体体现在政府规划政务信息发展的合理性,服务公众方式的创新等方面。而政府效率与百姓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政府从管理本位过渡到服务本位,市民的幸福感受会更深。

    出行

      速度快了,回家的路“越来越短”

      中午还在徐州吃羊肉,下午就能到苏州游园林。要说近年来江苏哪方面的发展最能提升百姓幸福感,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江苏密布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铁带来的出行便利了。

      38岁的陈女士老家在南通如皋,在南京已经生活了20年。回忆起20年前每次从家坐车到南京上学的情形,陈女士记忆犹新:“那时候南通没有铁路,坐汽车到南京要六七个小时。” 随着长江二桥、三桥、四桥、启扬高速等道路的陆续贯通,陈女士回老家的道路也“越来越短”。“现在,驾车可以从如皋城区边上直接上高速,到达南京收费站只要1个半小时,到南京家里也只要两个多小时。”

      不过,陈女士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南通快点通上高铁。“我父亲70岁了,坐汽车不方便,每次一个人回南通要坐四五个小时的慢火车,听说高铁通了只要1个多小时呢。”

      陈女士的愿望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在今年的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宁启铁路复线计划10月份通车,届时南通、扬州、泰州迈入高铁时代,南京至南通只需要1小时50分。

      记者还了解到,去年全省公铁水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7%。其中铁路建设全面开花,沪通铁路开工建设,宁启铁路复线、宁安铁路即将建成,并将于今年运营。高速公路ETC已经实现全国首批14个省市并联运行;我省在目前宁镇扬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联网,将在今年实现公交卡全省通用。

      另外,目前徐宿淮盐铁路确定年内开工,起点徐州,途经宿迁、淮安至盐城,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及京沪高铁相连,连淮扬镇铁路与徐宿淮盐铁路“无缝对接”,形成“徐宿淮扬镇通道”,预计2018年建成。该铁路建成后,我省13市将全部通上高铁。

      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告诉记者,未来将把交通建设的重点放到与百姓出行密切相关的建设领域,大力发展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设。总体来讲,江苏交通运输坚持综合交通、智慧交通、民生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这 “六个交通”发展理念。不但让百姓便利出行,更希望将百姓公交出行的优惠补贴惠及村镇。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韩飞

      补贴多了,惠民政策提升幸福

      社保

      家住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虹苑二村的黄玉玲,已是78岁高龄,几年前老伴因老年痴呆入住养老院后,就一个人生活,由于眼疾,打扫卫生、买菜烧饭非常困难。

      自从享受到政府购买的服务后,她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改善。养老护理员会定期上门为她测量血糖、血压,打扫卫生,协助她洗澡,陪她聊天消除她的孤独感。

      从去年开始,南京市给老人提供助餐补贴服务,工作人员中午和晚上会准时送餐上门,包括两荤两素一汤,政府补贴后黄奶奶个人只需付6元,而市场上同类餐食的价格为18元左右。大大降低了老人的生活成本。

      去年,江苏出台实施了一揽子惠民政策。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各类从业人员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为每人每月90元。继续提高最高支付限额、降低起付线,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4.8%和72%。

      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介绍,不论在托底保障、医疗救助、低保提标,还是在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方面,确保市民“困有所济、难有所依、残有所帮、老有所养”。

      2014年我省低保提标后,全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为536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为464元/月。对医疗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65%,封顶线不低于3.5万元,更多地减少经济困难家庭的因病支出。

      侯学元说,今年还将优先提高“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的福利水平。首次对低保家庭的失能老人、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分别给予每月100元和60元以上补贴,并为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将五类困境儿童纳入保障体系,集中养育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600元和950元以上。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徐琴表示,目前江苏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上达到了全覆盖。“去年在扩展服务方面,特别通过多种形式的购买服务,老人享受到的服务有所提升,值得点赞。”徐琴说,包括南京等不少城市通过向老人亲属或者社会组织购买的形式,为老人提供护理照料。

      安居

      房子大了,中低收入户告别蜗居

      今年63岁的庞阿姨一家原本住在北圩路上的南京审计学院旁,一幢4层老式房改房的3楼。“本来一家三口人,面积才29.7平方米,后来儿子娶妻生子,全都窝在一起,简直没法过下去了。”

      在热心邻居的介绍下,庞阿姨在2012年通过居委会申请了一套经适房,没过多久便得到了批复。主管部门很快在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区里的岱山板块给他们分配了一套69平方米的房源,当时的总价要35万,庞阿姨咬咬牙将原先的房改房卖掉,将这套经适房买了下来。去年5月18日她将所有房款付清,当即领到了房子钥匙,5月20日开始装修,6月28日便搬了进来。房子变大了,环境变好了,庞阿姨一家三代在新家里其乐融融。

      数据显示,去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26.55万套,新开工27.75万套,其中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18万套,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建成23万套、新开工26万套的目标任务。

      而在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有房住”的同时,政府还在着力让其住得更好。比如新近落成的镇江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官塘绿苑一期,就完全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有太阳能发电光伏系统和生态雨水回收系统,居住舒适度和环保节能标准超过当地大部分普通商品住房。

      扬子晚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在保障房建设方面,2015年我省还将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房源建设。同时,拓宽房源筹集渠道,比如试点从二手房市场购买合适的房源来作为公共租赁住房。

      在制度规范方面,我省将积极推动住房保障立法,让保障房建设,保障对象的分配申请、准入退出标准,投融资,运营管理等等住房保障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

      “江苏的住房保障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南京工业大学房地产管理系主任吴翔华评价道,这些年来江苏做了不少积极的新尝试,比如淮安的共有产权,再比如公共租赁住房,我省也是率先提出并试点的省份。

      在“点赞”的同时,吴翔华建议,政府还要多鼓励开发企业为“夹心层”在小区内配建保障房产品。因为集中大规模建设有可能导致因位置较偏而分配不出去,客观上造成资源浪费与闲置。在他看来,商品房小区中配建共有产权房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也能解决多数“夹心层”的购房难题。

      平安

      安全感增加了,“平安江苏”建设再升级

      去年9月,家住南京市浦口区的陈女士骑电动车外出,车子停在店外15分钟就不见了,她立即报警。盗窃陈女士电动车的是浦口区的一个盗窃团伙。他们经常在商场、集镇、居民区转悠,寻找下手目标。警方一举打掉了这个团伙,去年11月初,陈女士接到民警电话,告知她电动车找到了。这让她有点不敢相信,第二天一早就来到浦口区公安分局顶山派出所,与另外40名市民一起,领回了被盗的电动车,临走时不住地为民警“点赞”。

      去年,江苏警方持续开展打击“两盗一骗”(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通讯网络诈骗)专项行动,仅严打盗窃电动车犯罪,半年多就破案1万多起,为市民追回被盗的电动车、摩托车2万多辆。

      江苏警方去年继续为城乡居民打造升级版“平安江苏”,全省没有发生一起暴恐事件,刑事发案同比下降0.7%,其中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5.3%、31.3%和3.7%,现行命案破案率达99.6%。

      去年江苏警方10万民警坚守岗位,开展了三次最大阵势的“利剑”集中清查整治行动,确保南京青奥会、国家公祭日两大活动安全顺利举办。

      记者还了解到,以往接处警,通常需要8分钟左右,现在已经缩短到了2分钟。去年全年江苏警方破获现行侵财案件7.4万起、抓获一大批作案成员,成功防范此类案件3400多起。江苏警方还改革了城市治安巡逻体制,现在,全省每天光巡逻的就有2.2万人次,警车7700余辆,配枪3000余支。在民生服务上,江苏警方同样值得点赞,去年我省1100多万流动人口领到了居住证。

      今年江苏警方将继续织牢一张“新常态”下的平安防控网,让一个升级版的“平安江苏”切实惠及全省7900万城乡居民,比如充实巡特警岗位警力,在城市外围,所有公安检查站配足警力和辅警,24小时常态化上岗,推广应用常见治安行政案件自动量罚系统,杜绝执法随意性,对民警违法违纪,将运用“12389”举报电话和互联网举报平台等方式接受监督等等。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春龙认为,江苏的平安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老百姓的感受而言,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安全感和满意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准。他建议,升级版的“平安江苏”应更注重建立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机制,更深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把涉及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解决,特别是民警执法、管理和服务方面,要依法进行。对于公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应该重点打击侵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现代科技犯罪,要舍得下力气办理民生案件。可喜的是,江苏警方已经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