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将服务群众作为政绩考核

11.01.2015  10:45

  新华报业网讯 社区党支部让出办公楼,把自己最好的办公房让给社区卫生院;扶贫解困,镇政府让最困难的群众也能找到挣钱的办法;散落村居,全县各乡镇用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优越条件引导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打工之乡”灌南乡村重现浓浓乡情。灌南县委书记阮冰说:“基层乡镇、村、社区,靠什么来让群众觉得你有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温暖的服务来凝聚民心。

  1月6日,记者来到灌南县田楼镇三兴社区,曾经属于社区支部的办公楼,去年10月份让出了大半面积,重新装修,变成了崭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看到,卫生服务站窗明几净,拥有两层小楼,455平方的面积,有12个房间,观察室、治疗室、药房、值班室……居民侯昌梅正带着两岁的儿子打针,她告诉记者:“以前我经常到距离50多里的县城医院看病,现在自己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条件好了,看病方便了不少。

  三兴社区现在的办公室与卫生室呈“L”型相连,综合办公室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包括社区支部书记、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在内的5个人都在这里上班。社区支部书记成正德告诉记者:“三兴社区是镇政府所在地,开发力度大,外来人口多,老卫生室的条件远远达不到居民的医疗需求,而且支部标志明显,来看病的人好找,本着让居民得实惠的目的,我们就把办公室让了出来。

  李集乡同兴村曾经是个干群矛盾比较尖锐的村,如今通过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和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将干群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老百姓生活条件好了,干群关系自然就顺畅了。”同兴村支部书记惠康军对记者说。去年,同兴村争取各级资金40余万元,将水泥路通到了绝大部分村民家门口;村里建起了40多个垃圾池,安排专人清运,农村不再是垃圾遍地。

  在三口镇汪圩村村民朱根凤家,记者还没进门,64岁的朱根凤就摇着轮椅乐呵呵地迎了上来。“我的腿瘸了十来年了,以前只能躺在床上让人照看,现在我这个瘫老婆子也能有事做,有钱挣了,能不开心吗?”老人热心地给记者展示自己的新活计,麻利地把稻草送入草绳机的进草口,屋里堆着7盘已经做好的草绳。“这个活计不要成本,用自家田里的秸秆,镇里帮忙联系了草绳收购经纪人,打个电话就上门收,保底价7块钱一盘,我一天能做5盘左右。已经赚了1700多块钱了!

  三口镇扶贫办主任王建军说:“只要贫困户申请,我们就发给草绳机,让最难就业的人群也能有个谋生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2013年11月,三口镇与县人社局结成帮扶对子,县人社局提供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草绳机,目前有70多台草绳机发到了贫困户手中。

  灌南是打工之乡,全县有20余万劳动力外出劳务。乡村“空心化”比较严重,许多农民即使留在家乡,也与乡村基层组织之间长年不打交道,关系越来越淡薄,基层组织号召力弱化,乡情不再。面对乡村发展出现的新形势,基层组织靠什么来凝聚民心?灌南县除了在全县范围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把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民生倾斜,发起关注民生的“温暖行动”;还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考核体系,引导乡村干部把服务百姓作为自己的“政绩”。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学荣告诉记者,近年来,灌南县非常重视最基层的村干部队伍建设,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意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公职化管理试行办法》,引导村干部在村为村、在村富村,以绩定薪,让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经济上有奔头,并修改完善《离任村干部补贴办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已经有3名村干部凭着优秀的成绩进入乡科级领导干部队伍。

  灌南是苏北的水乡,村民大多分散居住。县新农办主任王冬梅告诉记者,“为了把集中居住的好事办好,现在我们特别注意尊重农民的意愿,引导农民自愿地搬进依托老村庄改造的集中居住小区。

  记者在田楼镇耿冯村集中居住的新村看到,20多排独栋小楼排列整齐,每户门前有一个独立院子。村民冯建红家,客厅敞亮、整洁,壁挂电视、柜式空调一应俱全,院子里还建了一间玻璃房。冯建红笑着说:“我们这里,就是农村里的城市。”改造村庄,是政府为村民提供服务的重头戏,王冬梅说:“下一步,老村庄将提档升级,让村民不离老家,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本报记者程长春吉凤竹 本报通讯员陈勤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