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沉睡资本”

06.06.2015  09:29

  ———太仓农商银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纪实

  

  麦收时节,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农场内1500多亩小麦满眼金黄,开镰在即,正在田头察看长势的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张卫青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小麦又是个好年成,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太仓农商银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把我们的土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让东林农场受益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太仓农商银行立足农村现实需求,面向“三农”客户推出的专属担保创新型贷款产品,于2013年5月正式推出,这也是全国合作农场中第一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押品范围,盘活了农村巨大的土地资源。”太仓农商银行副行长冯建介绍说。当年5月30日,东林合作农场、海丰合作农场首先获得2800万、1600万贷款,期限5年,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同档期基准利率上浮20%,以886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按照还款计划,前两年为还款宽限期,后三年分别偿还贷款本金的30%、30%和40%。2014年以来,该行加大该贷款的支持力度,相继向浏河地区3家农场发放贷款5000万元,向新毛地区3家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5600万元。截至目前,该行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8家,共计1.5亿元,合计以31642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

  “这个产品的创新也是与太仓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冯建坦言,近年来,作为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的太仓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速,太仓地区80%农村劳动力被工业吸纳,农民主动要求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愿望十分迫切,促使农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目前太仓市已有农场专业合作社102个,经营耕地面积18万亩,占太仓全部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4%。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场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果仅靠财政投入和当期的土地产出难以满足建设资金需求,于是太仓农商银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确保农场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但产品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是否得实惠,地方经济是否得发展。东林村的变迁就是最好的例证。原来,东林村耕地并不多,村庄也缺乏规划,民宅散落田间,作为太仓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经深入调查论证后,东林村采用产权置换的安置办法,将原有的1400亩承包耕地置换集中,村里农民实现集中居住后,对原有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又增加了400亩耕地,这样全村共形成了1800亩集中连片耕地。耕地规模化了,但如何让整治后的耕地出效益又是一个新问题。在此背景下,2010年,东林村委会、东林劳务合作社、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组建“东林村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2013年5月,东林农场获得了2800万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用于其高标准的农田建设,除少量种植优质油料外,全部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现在,在其已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区域中,100亩的农田仅需3人左右即可在两天内完成收割或播种工作。种植小麦每亩可增产160斤,达到每亩850斤;种植水稻,每亩可增产200斤,达到每亩1460斤。2013年,东林村水稻测产达到782公斤/亩,单产水平为全省第二。再从收入来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示范项目区域的“金仓湖”富硒大米,单项年纯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村民们按每亩管理费300元计算,加上保底分红、超产降本的各种奖励,村民的全年人均纯收入约2.6万元,几乎3倍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

  现在东林村又搞起了规模化的山羊养殖、经济林果的种植,羊粪还田,秸秆做饲料,还建起了屠宰场、饲料厂,搞起了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成为山清水秀、留得住乡愁的苏南新农村典型。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东林村以其产业特色和卓越成就被命名为首批“太仓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荣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等殊荣。

  当地政府人士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也有利于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规模化经营之前,太仓当地农民收入包括务工与务农收入,农民自己种地亩均收入仅为1000元。通过土地流转参加合作农场后,农民收入中增加了社保收入、物业收入、股份收益等财产性收入,合作农场生产经营成员还可获得管理费收入。

  太仓农商银行行长钱伟东表示,如果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法化,将释放土地资产的流动性,从市场的、商业的角度提供一条解决农业融资的途径,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下一步,该行将更好地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商银行“三农”业务发展的深入发展和全面转型。

  通讯员汤 尧 江苏经济报记者陈 阁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