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追寻“创客”:挺身抗日皆“潮人”

14.07.2015  00:36

  新华网西安7月1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景洋姜辰蓉)“他们为什么去延安?”抗战胜利70年后,面对生长在和平时期的中国青年发出的跨年代之问,共青团给出这样的回答——因为他们“”。不少青年随即表示“秒懂”。

  这是共青团中央微博、微信7日推送动画短片《潮向延安》的开场白。与此同时,全国优秀青年代表“重走抗战路”活动启动,青年代表从西安出发奔赴延安,活动至13日结束。相对于这一问题的传统答案——“为了理想信念”,“”似乎更能让“90后”接受——民族危难面前,挺身抗日救国才是“潮人”。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定是在“潮人”的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

  70多年前,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跋涉在黄土高坡,背后是外敌入侵,前方是《西行漫记》里描述的红色希望所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数月时间到陕甘宁边区采访,向外界传递了中共领导人的早期形象,后来正是这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如今重走抗战路,早没有黄土漫天和冷枪袭击,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出行和互联网线上线下的碰撞。

  34岁的党婕睿既是“重走抗战路”青年团体的一名成员,也是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的讲解员。党婕睿以“讲唱跳结合”的方式,在窑洞前讲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与年轻人进行现场互动,深受欢迎,而她也借此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收获了众多“粉丝”。

  “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在抗战路上与先辈们不期而遇。”她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能在延安找到现实问题的答案,从救亡图存、抗日救国的革命时期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战胜困难、奋勇向前,都是延安精神的延续。

  走在抗战路上的,还有青年学生、网络名人、媒体记者和知名学者,这种人员配备的实践活动正受到推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组织者正越来越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对于正能量的个体体验。

  “只要到军人们驻训的戈壁滩被风沙那么一吹,就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多脆弱。军人们太不容易了。”此前还参加过类似活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政治战略博士研究生雷希颖说,从共青团、军队等部门的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官方的传播思路正在发生变化,多元化的内容呈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吸引更多普通人进行体验式“教学”。

  截至13日上午,“青春向延安”微博讨论量已突破2000万。团中央宣传部新媒体处处长吴德祖表示,活动从策划、内容、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社会广泛关注。通过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微信H5页面推广,以及更广辐射面微博话题的集中讨论,加之现场授课、拉练劳动等实践,更多中国青年深入感知中共领导抗战的历史,点燃心中的红色火种。

  原标题:穿越70年追寻“创客”:挺身抗日皆“潮人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