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兰英:做好学生工作是一辈子的事
今年79岁的潘兰英,自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执教时,她不断实践,摸索最优教学方法;退休后,她自学心理咨询知识,为学生心理健康护航。几十年来,从“潘老师”到“潘奶奶”,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学生和家长对潘兰英浓浓的敬意。1983年,潘兰英获得“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变环境,不变工作态度
1980年,原本在辽宁当老师的潘兰英随丈夫转业来到靖江县中学当政治老师。
一开始,潘兰英所教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人都觉得她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但倔强的潘兰英坚持下来了。“我在辽宁时因为教学成绩出色,还获评了辽宁省高考有功人员。我相信在靖江,我也可以把学生教好。”带着这样的信念,潘兰英全身心扑在教学上,认真备课的同时,筛选难点、重点,力求教学效果最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中考时,潘兰英所教学生的政治成绩在扬州市位列第一,潘兰英也成为很多年轻教师的学习榜样,经常有老师去聆听她的教学公开课。
变职务,不变工作热情
1984年,潘兰英任靖江县中学总务主任。当时,食堂条件落后,很多学生不在食堂吃饭。潘兰英便想尽办法开源节流,提高食堂条件。她出租学校空置房屋收取租金,又利用学校空地养猪,除去给每个教职工家庭发放的定量猪肉,剩余的拿出去销售。靠着租金和卖猪肉的钱,食堂条件慢慢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食堂就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办学条件较差,全市60%的学校都是危房。1988年,潘兰英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后,立刻着手改造学校环境。她跑遍各个乡镇的所有学校,实地查看教学环境,研究解决方案。在潘兰英的努力下,1990年,我市所有学校均消除了危房。
1998年,潘兰英退休了,闲不住的她又将热情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上。在担任靖江市校外辅导站总辅导员期间,潘兰英牵头创建山东村、宜和村、小关庙社区和江华社区等示范校外辅导站,从组织网络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制定管理制度到活动安排,潘兰英都亲自参与,出谋划策。得知宜和村及渔婆社区等校外辅导站缺少课桌时,她向教育局申请调拨了120套课桌椅予以支持。“教育工作做了一辈子,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学生,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潘兰英说,学生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所以学生工作一定要做好。
变称呼,不变为学初心
2002年,潘兰英牵头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室,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有学生咨询,她总是有求必应。对前来咨询的孩子,她总是跟踪管理,有的会连续跟踪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她耐心地做着工作,尽最大可能取得最好成效。
有一次,为了帮助一个女孩,潘兰英和她交谈了近三个小时,直到很晚才回家。天黑,加上思考问题,她竟迷失了方向,往相反方向走了八里多路。回到家时,已是深更半夜。老伴笑话她“比上班还劳心”。她却笑笑说:“孩子进步了,家长高兴了,我也乐在其中!”
为了更好地走近青少年的内心,潘兰英不断充电,努力提高心理咨询业务水平。除了看书做笔记,她还在工作之余报名参加了高级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潘兰英接触到许多性格迥异的孩子,有的自闭、有的暴戾、有的敏感、有的多疑,潘兰英都给予他们春风化雨的教诲和润物无声的帮助。心理咨询室成立17年来,潘兰英已经为700多名青少年解决了心理问题,“潘奶奶”也成了孩子们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