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百年宗祠正厅顶部破损满地垃圾

03.12.2015  10:32

  魏氏族人不停询问何时能够维修

  “主题南京”称祠堂失修主要因为政府和宗族之间产权和职责难以界定

  门额前的木雕和斗拱

  祠堂内

  ▲正厅顶部破损大洞

  精美的镂空雕花雀替

  象鼻样式的托架

  

  八字形影壁,精美的镂空雕花雀替,门额前的木雕和斗拱,象鼻样式的托架……但一旁却是正厅顶部破损的大洞,满地的垃圾。

  近日,“主题南京”微学术创作团的团员寻访了高淳和溧水的大量宗祠建筑,其中大多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修,但也有位于溧水石湫镇的魏氏祠堂等因为得不到好的维修,处境堪忧。在他们看来,“祠堂的保护亟待加强,因为毁掉祠堂就是忘掉了祖先。

  交汇点记者黄勇文

  主题南京供图

  列为文保单位后越来越破败

  近日,“主题南京”的邵世海介绍,他们的部分团员走访了高淳和溧水的大量宗祠建筑,其中大多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修,但位于溧水石湫镇的魏氏祠堂,让他们惊叹这座祠堂有如此精美的木雕之外,也对这座木结构建筑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心存担忧。

  魏氏祠堂,占地近300平方米,至今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南京市政府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者从邵世海提供的照片看到,这个祠堂非常大气,新建的民房和破旧的祠堂形成鲜明对比。祠堂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各个角落都雕刻精美:各式各样的花朵、活灵活现的龙,镂空的、弧形的凹凸错落,在现在木工中很少见。除了木工雕刻精美外,祠堂内柱子下方的石头台子也很别致,有的写着“”字,有的雕刻着各种花纹,可见当时雕刻之用心。在祠堂门口,竖立着2006年6月南京市政府立的碑,将该宗祠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族的一位魏姓大爷介绍,这座建筑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一说是藏在宗祠内的魏氏宗谱记载建于康熙年间、一说是150年左右),修建的时候请了高淳的工匠,其中木雕就用了三年的时间。“我是1945年出生的,我小时候就在这座祠堂里面的小学上的学。解放前,祠堂还兼私塾,用于教育家族的小孩,解放后,变成了村里的小学。前些年间,祠堂破坏较为严重,后来成为村委会的驻地和村里面的小商店。上世纪80年代,祠堂在族人的努力下得到了一些修缮,令人感慨的是,自从列为文保单位后却越来越破败。

  现状是这样的——记者看到,整个祠堂内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墙体出现倾斜,多处屋顶破坏,正厅顶部有个破损大洞,地上散落着一大堆碎瓦片,雨雪天任雨雪肆虐进建筑中。庭院内杂草丛生,地砖、雕梁画栋和石柱上也披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埃和青苔。

  魏氏族人不停询问何时能够维修

  历史资料介绍,魏氏宗祠共有两进,面阔三间,面积近300平方米。祠堂前、后进之间有天井,两侧设有厢房。前进和后进皆有三架和五架大梁,大梁上有木雕,其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设有精致的卷棚。该祠堂大门上的木斗拱很少见,是溧水地区唯一有木斗拱的祠堂。

  然而就是这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却衰败如此。“摆放在祠堂内的两条龙灯也已经十几年没有舞了。现在这里是危房,除了祭祀,一般时候祠堂都锁着门,不让人进的。进来了,万一房子塌了,会伤到人的。”魏姓大爷的话中满是无奈和沧桑。

  魏氏族人不停地询问“主题南京”探访的几位团员,祠堂何时能够维修,让人非常心酸。

  记者了解到,魏氏祠堂虽然破败不堪,但魏氏老人还经常来祠堂祭祀先祖,据说外地的魏氏族人逢年过节很多都会回来烧香磕头祭祀,供奉先祖匾额的龛台前还有不久前烧香的痕迹,也有很多村里的老年人在祠堂门口聊天,显然他们对祠堂十分关注。

  族人如此关心,缘何却无人修缮?魏大爷说,目前附近的魏姓人家大约有80户,大家愿意集资一部分钱,但这笔钱肯定无法完成整体维修。而且维修的申请手续复杂、时间太长,他们也不太懂招标的程序。希望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进行牵头并拿出配套的资金,请有文保资质的单位来修缮,早日将祠堂修复到位。

  若眼皮下倒塌,文保部门责任不可推卸

  祠堂是汉族祭祀先祖先贤的场所,也是族亲们用于举行大型仪式或者商议家族内重要事务的地方。在南京远郊高淳和溧水,由于当地人口组成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城市化进程速度相对也较低,从而保存了大量的祠堂建筑。

  拿南京近郊江宁为例,有位于横溪大王村的王氏祠堂、下王墅村的孙家祠堂、杨柳村的朱家祠堂等。江南时报此前曾报道,由于宗族社会被打破和城市化的进程,江宁这些祠堂的现状除了部分得到修缮,大多数现状堪忧。

  邵世海分析,南京高淳、溧水等远郊失修的祠堂还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和宗族之间产权和职责难以界定。而政府部门常以《文物保护法》规定属于“谁使用谁修缮”(即产权人和使用人来修缮),文物部门只能尽责任为理由。

  “这样的理由听上去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我们觉得政府和宗族之间是不对称的,政府对文化保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应该有保护的智慧。这些建筑的修复无非一方面是钱,一方面是修缮方案,只要本着以抢救文化资源为第一目的,做到过程的公开透明,资金方面政府牵头出一部分,家族出一部分,应该是可以找到好的解决途径的。”邵世海说。

  邵世海语气坚定地认为,如果魏氏祠堂等文化保护单位未来在眼皮下倒塌,溧水区政府文保部门,乃至南京市文保部门,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任其衰败,必然会加速祠堂消失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平均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一些村落里的历史建筑,躲过了潮灾,也躲过了抗战,几百年历史都安然无恙,但在盛世却不断衰败,令人不免悲从中来。

  古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下,难免呈现出破坏萧条之状,然而从古文物和古建筑的不可复制性来看,这些建筑比仿古建筑要有价值得多。如果某天我们看看周边发现,除了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就是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那对于中国的文物保护来说是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时下,文物保护本来就力度偏弱,文保部门的地位也偏低,文物保护单位若不能及时对衰败的珍贵文物加以有效的保护,“文脉”的断裂几乎难以避免。而且从文化的传承而言,文物部门需要担起责任,通过抢救式维修和常态化维护,让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岁月的河流中依然呈现出其最初的样子,而不是任其破败。溧水文物部门如果以“不可多得”的敬畏之心去面对魏氏祠堂,就会对文物善加保护;但如果任其衰败,必然会加速魏氏祠堂的消失。

  “祠堂的保护亟待加强,因为毁掉祠堂就是忘掉了祖先。”邵世海这样认为。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