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临时指挥部旁崛起繁荣新集镇

06.04.2019  02:23

图为正东圩西侧东兴大道附近的商贸居住圈。陆环宇摄

历史钩沉:

靖江正东圩,解放军三野第十兵团临时指挥部,也是第28军军部所在地。1949年4月21日夜,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左手拿着电话筒,盯着腕上的手表,当指针指向19点30分时,叶飞对着听筒大声说:“开始!”接到指令后,28军军长朱绍清立即通过电话下达了出发的命令。19点40分,第244团、第247团、第248团和第251团各一个营作为第一梯队分别从上四圩、上六圩港、二圩港、下四圩港等四个港口扬帆启航。江风嘶吼着,一只只船像箭似的乘风破浪地向南岸驰去……

正东圩,是老人们对东兴镇老集镇区的一个称呼。正东圩距江边约2公里,上六圩港将这条“”字形的老街一分为二,上面有一座石桥,名曰老石桥,是1890年东兴著名的慈善家袁恒之出资建造。虽然两条街加起来也不过五六百米,却是古时东兴最繁华的街市,商贾云集,好不热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逐渐演变为东兴公社、东兴乡的中心,也是东兴此前的集镇。

这里也是一个有着红色烙印的地方——渡江战役十兵团临时指挥部、第28军军部所在地、叶飞将军下达渡江命令的地方。不过,这下达渡江命令的指挥部,究竟在正东圩哪里呢?今年83岁的何志成揭开了谜团。“指挥部就在正东圩老街北侧入口、道路西边的第一家。70年前,这里是我堂姐何素芳的家,当时的指挥部就是借用了她的房子。”何志成说。

何志成的说法得到了82岁的施荣武、82岁的王继海以及75岁的丁连荣佐证,他们都是正东圩的原住民。“当时,这里确实住了一位将军,房子后面的林子里还养了不少马,我们当时小,从没见过这么多马,所以经常去逗这些战马玩。”说到这里,老人们都笑了。

对于当时大军渡江的情况,老人们还有所记忆。据他们回忆,渡江前,解放军战士在河里训练登陆,民兵、村民则帮着组织担架队、修桥铺路。“当时,部队要求我们家家户户都要挖防空洞,渡江那天晚上,让大家都住到防空洞里,不要出来,后来才知道是怕交火时误伤老百姓。”老人们告诉记者。

何志成所说的指挥部旧址,距离老石桥很近,下桥后步行不到10米。然而,老石桥虽在,指挥部却已物是人非。现如今,这里已经被一座铁艺加工点所取代,房子的主人也换了人——上世纪90年代,何素芳一家卖了房子,已搬到了别处去居住。

正东圩所在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东兴镇的规划建设,正东圩向西仅仅几百米的东兴大道两边,学校、农民集中居住区、商业综合体等拔地而起,又慢慢崛起成为了新的商贸圈,而正东圩则慢慢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街。

脱胎于正东圩的东兴镇,一直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工业经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以船舶配件、汽车配件、冶金铸造为支柱的产业体系,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船用锚链及海工系泊链制造企业亚星锚链、国内最大的汽车锁生产企业皓月公司……

新时代,传承“东线第一帆”精神,东兴镇也蓄势待发。

滩涂上崛起的唐大圩
新桥老街,是新桥人最熟悉的地方,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