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深入推进“关心桥驿站”建设试点工作

03.03.2017  14:13

      2016年,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和省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撸起袖子,通力合作,深入推进“关心桥驿站”建设试点,扎实做好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帮扶工作,再次取得佳绩。目前,全省已建社区矫正“关心桥驿站”12家,帮教帮扶的250余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

   一、注重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试点工作。 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与省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加强沟通协调,注重工作谋划,并就试点工作经验总结、宣传及适度扩大试点等工作形成共识并做好落实。一是总结宣传工作经验。认真总结首轮“关心桥驿站”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并在省政府办公厅《浙江政务信息》、《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简报》刊登,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家军的批示肯定。组织各试点县(市、区)总结本地工作经验,在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岗位培训班上进行课堂交流,深化“关心桥驿站”建设试点工作,拓宽“关心桥驿站”建设工作思路。在《浙江法制报》开辟《社区矫正浙江在行动——社会力量参与》专栏,刊发专题介绍我省“关心桥驿站”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稿件13期,进一步扩大“关心桥驿站”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协调沟通,认真研究确定推进第一轮试点工作和第二轮试点工作方案。2016年7月15日,在海宁市举行“关心桥驿站”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协议书签署暨揭牌仪式,启动实施第二轮“关心桥驿站”建设试点工作,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金登尚出席签约仪式并揭牌。此后,省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陆续与试点县(市、区)和相关社会组织签署《“关心桥驿站”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协议书》,并为第二轮试点地区授牌。三是切实做好经费保障。省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按照《“关心桥驿站”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协议书》约定,按时拨给每个“关心桥驿站”服务项目经费每年5万元,全年合计拨付60万元,切实保障了各“关心桥驿站”帮教帮扶活动的正常开展。省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和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共同努力,向民政部门争取到福彩公益金2万元,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补助“关心桥驿站”中有生活困难的20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取得较好社会反响。经省司法厅推荐,省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会的“关心桥计划”被评为第五届“浙江慈善奖”。

   二、加强指导督促,确保按协议要求工作。 各试点地区司法行政机关立足当地实际,加强对“关心桥驿站”的日常工作指导,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支持其开展工作,确保其按照《“关心桥驿站”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协议书》的要求履行责任。一是主动作为,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各试点县(市、区)司法局指定专人联系“关心桥驿站”,协助其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完善财务制度,健全相关台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帮助做好专职工作人员、志愿者、讲师团讲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的招募,发展壮大“关心桥驿站”力量;建言献策,协助“关心桥驿站”与爱心企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签订协议,建立法制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为帮教帮扶工作提供资源支持。同时,对“关心桥驿站”反馈的问题及困难,及时做好与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定期排查,抓好人员动态管理。建立实时报送和定期审查制度,定期排摸辖区内35周岁(含)以下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底开展一次全辖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全面审查和排查分析工作,与“关心桥驿站”实时交接新增或解矫人员,确保“关心桥驿站”帮教帮扶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不遗留、无死角。同时,将“关心桥驿站”帮教帮扶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做好日常信息收集报送、隐患排查、协管协控、分类帮教等工作。三是注重指导,促进业务水平提升。将“关心桥驿站”志愿者的业务培训纳入司法局的社区矫正业务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提升其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日常工作定期指导机制,结合联合执法检查、“大检查大比武”等专项活动,对“关心桥驿站”开展的走访、排查、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组织等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并通过抽查工作台账资料、回访等方式,促进“关心桥驿站”认真履行协议,提高帮教帮扶工作质量。

   三、发扬工匠精神,活动取得实在效果。 全省各社区矫正“关心桥驿站”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以工匠精神推进各项帮教帮扶活动开展,确保取得实效。一是突出个性化。海宁市针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开设“重新启航”社会融合小组,组织开展外拓展活动,通过观看钱塘江大潮、开展“潮乡在我心”观潮志愿服务等,促进其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宁波市江东区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彩虹里”矫正基金,帮助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稳定服刑心理。杭州市拱墅区定期组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旁听法院刑事案件庭审,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杭州市余杭区注重特色社区服务品牌建设,定期安排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在ATM机旁值勤,协助开展防诈骗宣传。桐乡市针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心理状况、悔罪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其“量身定制”每月“教育学习套餐”。二是突出专业化。德清县引入社会工作理念,以“去犯罪化标签”为视角,帮助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恢复社会功能,实现再社会化。苍南县发挥一家亲帮教服务中心的职业培训优势,重点做好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服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推荐获证人员到企业或电商行业就业。舟山市定海区充分利用社区社工平台,因人施矫,抓好谈话、走访、教育、公益劳动等四个环节,有效掌握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和思想动态。浦江县充分发挥蒲公英公共法律服务志愿团的专业优势,每月组织开展集中学法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三是突出系统化。金华市以“红色引领、绿色志愿、青色成长、橙色关爱、蓝色创新、金色就业、紫色品牌”的七彩矫正模式,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帮教帮扶。宁波市北仑区通过举办法治教育专题讲座、提供法律援助救助服务、开展个体心理疏通辅导、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推荐、组织社会融入教育活动、缓解生活经济实际困难等一系列措施,感化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拾追梦勇气,重新回归社会。玉环县在每月定期走访、与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促进其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协助其融入社会,预防重新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