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金湖农业接“二”连“三”

16.07.2015  13:24
        10日上午,记者来到金湖县陈桥镇张坝村,沿淮金线公路两侧望去,只见一排排红榉和红叶石楠苗木连成一片,郁郁葱葱。“这个项目包括红榉园和采摘园,项目计划占地约20000亩,目前已经完成土地流转并栽植各类苗木5000亩。”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东方“苗联网”金湖产业园由北京东方园林公司投资建设,预计总投资23亿元。
        近年来,金湖县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寻求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取得新进展,不仅让现代农业接上了加工业的“二产”,也连接了休闲农业的“三产”。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2个省级、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年产值4.5亿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特色农业更具优势
        一县坐拥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全国唯一。滩涂,洼地、河塘、湖泊纵横交错,使得金湖县拥有无可复制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具特色的品牌资源。2012年2月,金湖县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农业现代化试点县。经过多年发展,现代农业逐渐形成了生态水产、绿色畜禽和休闲观光三大特色优势。
        这些优势特色产业到底具有怎样的吸引力?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黎城镇工农村生态养殖园内的江苏喜洋洋牧业有限公司,该项目投资1亿元,公司“家大业大”,自2013年8月开工以来,已建成羊舍5幢11500平方米,建设肥料生产线2条、屠宰生产线一条,拥有种羊3000头。虽然天气渐热,但整个基地整洁卫生,一群群大小不一的湖羊分栏圈养,或吃食、或饮水,十分悠闲自得,环境优美,完全没有普通养殖场的杂乱和异味。“围绕绿色畜禽养殖特色,我们先后吸引了有9个规模养殖项目成功落户,其中金绿生态、和润禽业、顺峰生猪、龙祥生猪、元成园林五家企业已投产达效。”村党支部书记潘道方介绍说。
        潘道方还告诉记者,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使农民变分散经营为集约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才能发展起来。工农村生态养殖示范园2011年创建,占地共3000亩。目前,总投资达10亿元。
        据统计,金湖县已建成5个特色农业种植园,2个部级、20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2013年8月,我县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全省5家、全市唯一。
        建立良好融合机制联动发展站稳市场
        江苏岛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每年共同出资100万元,搞“订单”农业,大面积推广“风优香籼”这一新品,无偿提供农民良种,对农民种植的“风优香籼”,以高出“良优培九”市场0.05-0.10元的价格收购。目前,在这家公司的辐射和带动下,吕良、前锋、金北等镇相继组建了华久、启尧、金良玉等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将我县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前锋镇淮胜村江苏省金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内,无数的蟹塘宛如棋盘连块成片,十分壮观。“得益于水质自动监控和塘口监管系统这些现代科技,基地的养殖形势越来越好,去年基地螃蟹养殖产值达4000多万元。”在基地监控室内,格瑞水产养殖基地副总经理葛红增手指着监视器介绍说,产业园是目前淮安市唯一的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区,集河蟹健康、生态、环保、高效等养殖技术为一体,共建有河蟹养殖5036亩。
        近一二年来,县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扶持建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相融互促,联动发展,引导和鼓励蓝宝石荷藕种植加工、启尧食品、华润五丰、东欣蔬果等农业大项目的进驻,加快新型农业集聚,培植壮大了一批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3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其中超4000万元的15家、过亿元的9家。
        接“”连“”红利颇丰“一举两得”收益翻倍
        日前,记者来到塔集镇双桥村,极目远眺,藕田里荷叶簇拥,满目葱郁。今年该村831户农民的4500亩农田全部进行了流转,中日合资企业扬州蓝宝石食品有限公司选择了这里作为生态荷藕基地。“村里每户平均一年有5000元租金作为保底收入,农民通过荷藕种植、养护和采摘,打工收入也有80-120元/天。公司的荷藕加工基地建成后,能吸纳村里300多人就业,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将和企业配套对接。”村书记李德元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同样,从2月20日开始,位于淮金线东侧的占地1450亩的金绿园正式开工建设,不到60天时间,首期450亩观赏精品果木已经栽植完毕。从当地农民手里以1200元/亩的价格流转过来,凡是被流转土地的农民家家户户安排人员到金绿园做工,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被流转土地的农户收入“一举两得”,效益翻倍。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将土地租给农业企业,变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有的搞包装、有的做运输,甚至有农民加入了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我县农业通过接“”连“”,解决了制约自身发展的不少问题,农民就业不再难,钱袋子鼓起来,农业效益提升。尤其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农民致富所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依托农业园区建设,全县建成家庭农场48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87家,带动和辐射的城乡农民多达10万余人。
作者:顾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