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淮安 绿色崛起 淮安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纪实

03.11.2016  00:32

  里运河上画舫悠悠而行,河面碧波荡漾,两岸古韵芬芳、绿意盎然;清晏园里水明如镜,倒映着亭台楼阁、蓝天绿树,相映成趣;钵池山公园里漫步走来,花香扑鼻、鸟鸣啾啾,空气清新,晨练夜跑两相宜……这里是淮安——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秋日的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原野层林尽染,淮安大地生态之美令人心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殷嘱托,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城更靓、人民更满意。如今,和着国家生态市创建的强劲步伐,美丽淮安、加速崛起的生态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焕发出勃勃生机……

   矢志不渝  众志成城

  生态是淮安发展的体态,绿色是淮安发展的底色。在加快跨越崛起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城市的最大优势和品牌来打造,确立了淮安创建国家生态市的任务书和路线图。连续6年,淮安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矢志不渝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多次进行专项调研、跟踪督办,督促推进淮安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生态市创建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烈氛围。

  在淮安,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加强,从未被削弱。2013年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更是将“生态优先”作为永恒战略,要求全市上下牢固确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资源、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加快经济发展、彰显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之中,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互为并进的发展道路。

  为更好更快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淮安市专门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等30余家单位组成。几年来,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勠力同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花结果。

  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目标,淮安市编制生态建设专项规划4个,将生态优先理念、生态建设举措充分融入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生态创建专项资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3.5%以上。

  矢志不渝,久久为功。6年来,在苏北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级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以及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表明,一张蓝图绘到底,淮安生态文明建设志更坚、路更宽,未来也必将更美好!

   严守红线  筑牢屏障

  生态,是绿色发展之基;严守生态红线,则是生态建设之基。红线守不住,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淮安,一条红线筑屏障,多措并举齐发力。

  加快生态空间管控。在全省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了“一区两片四轴”的总体空间布局。科学划定11类56个省级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21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14%。通过生态空间管控,着力构建“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空间布局,着力彰显淮安“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特色。洪泽县在生态红线区域监督管理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金湖县、清浦区在苏北率先获得国家生态县区命名,盱眙县、淮安区和淮阴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区技术评估。

  夯实产业生态基础。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占比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原理,大力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淮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工业长足发展,坚持在引进中提升、在增长中转型、在发展中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软件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以“4+2”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生态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打造历史与现代传承、文化与经济融合、特色与创新并举的苏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中心。 

  全力开展节能减排,实施475个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下降23%,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新能源示范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着力加强规划环评,行业上守住排放总量、项目上守住环境准入标准,累计182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文件未予审批通过。 

  全力呵护蓝天碧水。以蓝天工程为抓手,整治燃煤锅炉800多台,完成重点行业废气排放治理项目150多个,淘汰老旧机动车6.6万辆,去年全市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26.6%,降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二。以碧水工程为统揽,投资5.75亿元,实施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景观、水文化等15项工程,13条列入省整治计划的城市河道全部完成工程任务;投资4.8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647条,整治村庄河塘7150个;白马湖成为江苏省唯一通过国家江河湖泊环境保护竞争立项的湖泊。持续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整治村庄3万余个,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35个,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80个;全市累计建成有动力污水处理厂96个、垃圾中转站120座、医疗废水废物处理设施116台,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明显提升。

   全民动员  共建共享

  持续发力生态建设的过程,也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策举措不断优化、力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过程,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种子不断播撒的过程。目前,淮安已经形成了从党委政策决策到广大群众参与全方位、全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在决策上,淮安市坚持将生态、环境、资源三种因素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重要评价依据;在政策上,坚持以差别水电价、绿色信贷、资源补偿三方面政策作为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在源头上,坚持严把工程项目准入、环境设施建设、污染达标排放三个关口,严守发展底线;在推进上,坚持把目标导向、多元投入、公众参与作为三个重要工作抓手;在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行上,在全国创新提出“十个统一”、“十个必接”、“十个有”等“三个十”规范化管理要求。

  在拓展广度深度上,淮安市始终把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标。以“生态淮安、共建共享”为主题,组织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等“十二大”绿色建设活动,共创建各级“绿色学校”772所、“绿色社区”100个,形成了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从家庭到社会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组织开展“助力生态环保,淮商在行动”、“生态环保万人签名”、“筑梦环保,聆听自然,环保主题音乐会”、“全市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走进环保人主题宣传”、“全市少儿环保主题绘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力促生态文明理念走进全社会各个角落。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就是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守护碧水蓝天,建设生态文明,淮安人民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淮安市将继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用实际行动改善淮安人居环境,奋力建设繁荣安康宜居文明的美好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