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紧盯“四力三美”努力构建区域文化中心

26.06.2016  21:53

  

  淮安清江浦里运河绮丽风光

   新华网南京6月24日电(张本甫 严永幸)“到2020年实现‘四力三美’目标,即全面提升文化精神感召力、文化事业生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人才创新力,实现人文生态美、城市形象美、道德风尚美,把淮安打造成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融南汇北的区域性文化中心。”这是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提出的目标。

  今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四力三美”文化强市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市“十三五”规划关于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淮安市文化宣传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工作进行再谋划、再动员、再推进。目前,淮安市的文化建设已驶上了快车道。

  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涛说,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开局是关键。做好当前文化产业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部署要求,以“速度指标全省领先、总量指标苏北率先、综合排名进位争先”为目标任务,加快发展步伐,提高质量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园区建设是多年来搞经济建设、抓项目落地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扩张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项目孵化、培育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淮安市文化部门认为,各县、区通过保护性开发、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结合各地软件园、众创空间、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等平台的建设,打造一批功能独特、体制灵活的文化产业园区。今年,淮安市将认定新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实施动态管理,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融合创新,凸显‘文化+’效应。对文化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淮安市提出,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内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动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要依托“新三馆”、“淮安大剧院”等新建文化设施,打造一批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改、文化等部门要建立文化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更新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杜绝低端、过剩、重复的文化供给。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与引导文化消费,通过促进供需对接,积极提升文化消费市场参与主体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构成研究,有效拓展大众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据介绍,近年来淮安市文艺创作积极活跃、硕果累累,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曲艺等竞相发展,在省以上入展、获奖、发表、出版的文艺作品超过300件,先后问鼎全国第九届优秀儿童文学奖、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十一届国展最高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苏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在省文化艺术节、紫金合唱节等重大活动中连获佳绩,第十二届中国美展获奖与入展作品创历史最好水平。相继推出了话剧《纤夫》,京剧《如姬》,淮海戏《秋月》,淮剧《血战刘老庄》、《鸡村蛋事》,儿童文学《虫虫》,长篇小说《关天培》,电视剧《村支书》等一批影响较大、品位高雅、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名作。

  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并连续作为全市十大重点工程和全省实施的200个重大项目加以推进实施。在淮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方的支持下,经过3年的努力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规划设计高端大气、靓丽景观逐步呈现、文旅品牌日益叫响。”去年,姚晓东书记带领四套班子领导视察调研时高度评价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今年2月18日,惠建林市长专题召开2016年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建设交办会,给予了很高期望,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里运河文化长廊正紧紧围绕“起、承、转、和”,打造清江浦、中国漕运城、山阳湖、河下古镇四大景区。

  据悉,力争到“十三五”末,淮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培育5家后备上市文化企业,建设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