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治理大气污染 打响“蓝天争夺战”

07.09.2015  19:02

  “碧空如洗,美得令人陶醉”“白云朵朵,举手可得”“天空湛蓝,彩虹缤纷,多年未见”“开车行进在路上,仿佛穿梭于蓝天白云间”……这个夏天,很多淮安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蓝天白云的照片刷屏。频频再现的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的白天黑夜,让人们感觉到,淮安的空气质量越变越好。来自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数据,印证了很多市民的直观感受:截至2015年第33周(1月1日-8月23日),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为155天,平均AQI指数为78,PM2.5日平均浓度为0.0567mg/m3 ,比2013年下降17.5%。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人民一起打响的一场艰苦卓绝的“蓝天争夺战”,更有着淮安环保人为了百姓对蓝天下那份清新的期盼付出的不懈努力。

   全面部署完善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就做出建设国家生态市的战略部署,要求美丽淮安建设理应走在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的前列。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对宜居环境和品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今年3月9日,市政府就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省会议精神,明确继续以“准、狠、快”的治理手段,铁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取得“蓝天争夺战”的全面胜利。市大气办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入手,发挥牵头部门作用,按市委市政府要求,调整市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成员,同时推进各县区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先后印发了《淮安市201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淮安市空气质量考评办法》等文件。每周对各县区空气质量进行排名通报,并对连续多周空气质量下降幅度未达到预定任务的要求整改。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组织开展大气治理问题“手机随手拍”活动,及时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整改问题。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直各有关部门签订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以大气治理为主题的生态环保例会,推进完善大气治理“三办机制”和“三大责任体系”建设。

   突出重点合力争夺“蓝天

  蓝天不能雾霾如盖,江河不得污水横流,大地亦不能藏污纳垢。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我市抓住重点项目,加强推进力度,市环保、公安、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合力攻坚,在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点环境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出台《淮安市2015-2017年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三年规划方案》。到目前,今年省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52个,已完成31个。省定脱硫脱硝和除尘项目3个,已完成1个。省定燃煤小锅炉综合整治任务129台,我市自加压力,已完成综合治理182台。省定堆场粉尘治理任务6个,已完成5个。全力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除尘提标改造。省定任务港口岸电系统建设项目4个,已全部完成。

  加强车船污染治理。今年省定我市淘汰20410辆任务,目前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淘汰数量达到21982辆,完成年度淘汰任务的107.7%。为加强机动车排气治理,4月30日,市政府召开机动车治理专题会议,印发《淮安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市公安部门制定出台报废方案,将黄标车、老旧车信息按照属地管辖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列出清单,建立电子台账,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区。严格限行区域执法。上半年,先后组织开展18次专项行动,累计查处闯限行区域“黄标车”4600多辆次。环保部门充分发挥遥感检测车辆作用,每周一次对监测站点周边、城区重点部位干道、上下班高峰期等时段,开展机动车路检抽检,发现超标车辆及时通告车主维修。交通部门对公交车“冒黑烟”加大治理力度,年初以来,提前报废处理38辆,新增燃气车70余辆,拟新购300辆双动力(气、电)公交车。共核发环保绿色标志16万余张,黄色标志1万余张。大力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做好老旧、过闸小吨位运输船舶拆解工作,全市累计158艘船舶通过省级申报审核,目前已经拆解完工106艘。

  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印发《关于落实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任务的通知》《2015年全市建筑安全暨扬尘整治工作的通知》。在建筑(拆迁)工地、市政建设、园林绿化、预拌混凝土、交通工程、港口散货堆场等扬尘治理上,采取不同措施,加大督查,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市住建、公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9次大规模行动,累计出动警力1.4万余人次,共查处工程渣土车抛洒滴漏、闯禁区等交通违法4327起。共取缔违法、违规运输车辆31辆次,有效遏制了渣土车抛洒滴漏问题。

  加强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全市建立市县镇村组五级秸秆禁烧禁抛工作网络,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保证金制度,把责任和压力层层传递。市政府组织市直8个部门组成8个督查组,到各县区指导督查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秸秆禁烧禁抛工作负总责,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责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督查巡查监控体系。通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不断提高,露天焚烧秸秆现象明显减少。本着“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统筹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的工作思路,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今年,全市麦秸秆还田率达到68%,还田面积达到298万亩。全市夏季秸秆还田率超过90%。

  开展加油站综合整治。加强油品质量管理,重点查处无证无照加油站,坚决打击销售不达国四标准的汽柴油行为,先后对淮阴区、淮安区、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涟水县民营加油站点成品油抽取30个批次,对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抽取10个批次,对不达国四标准的民营加油站点限期整治。

  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根据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要求,认真过细地摸清了全市涉重企业底数,逐步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强力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淮安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实施方案》,先后对全市涉汞企业进行专项检查、电镀企业环保整治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对相关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铁腕治理愿景必将实现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这背后是治污措施的严格落实,监督检查的有力推进。

  淮安市将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完成情况与各县区、各相关部门的评先评优相挂钩,凡未能完成任务的,将严格按考核细则予以扣分。将年度考评情况纳入县区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连续两个月排名末位的县区要在通报后10日内向市政府书面报告情况,市政府将约谈县区分管领导;连续三个月排名末位的县区将停止审批新增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同时,加大了对责任主体的管理力度。结合国家、省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对列入淘汰任务的项目坚决限期停产、拆除设备,对严重污染、整治达标无望的,一律关闭。主城区将组织划定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明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建设工地未落实扬尘管控措施的,一律不予开工。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不护短”、“零容忍”,对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设施、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恶意违法行为,依法严厉处罚;对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行政措施;对涉嫌犯罪的,一律迅速移送司法机关。

  污染防治工作尽管取得初步成效,但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严峻的环境治理形势,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措施制定越来越细,标准制定越来越高,执行监督越来越严,淮安未来的蓝天会越来越多。

  (  陆彦平  朱维国  余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