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农机合作社发展进入量质提升新阶段

17.06.2015  08:21

  近年来,淮安市农机部门按照“注重质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和机制创新,有效增强了农机合作社发展活力,提升了全市农机化发展水平。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新增工商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85个,总量达到786个,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创成全国示范社15个,省级星级合作社81个,打造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农机合作社6个,开展全程一体化服务的农机合作社达286个,作业面积占农机作业总面积的55%。全市入社社员6万多人,累计流转土地34万亩,服务农户58万户。 

  一是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秸秆还田、购机补贴等项目资金向农机合作社倾斜,今年计划组织实施省、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0个以上,争取投入资金420万元。切实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配合,联合人行淮安支行开展机具抵押贷款试点,有效缓解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二是大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全面推广“托管式”、“订单式”、“五统一”作业新模式,积极探索“联耕联种联管联营”服务新机制,大力引导农机合作社通过租用、入股、托管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发展。有效发挥发农机合作社规模化、机械化和组织化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促进农民增收”。全市70%以上的农机作业任务由合作社承担,洪泽祥发、盱眙大海、淮阴同乐、金湖万丰等合作社服务面积均达万亩以上。 

  三是进一步延伸产业化发展链条。坚持把“双主体”建设作为农机合作社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作业环节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领域由作业服务向农产品生产经营拓展,积极支持合作社开展自主品牌创建,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项目为引导,在全市各县区集中打造2-3个烘干中心,有效解决合作社规模种植所带来的粮食集中晾晒难的问题,为合作社发展自有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市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农机合作社达33家,拥有产品商标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