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成最大受益者

23.09.2015  11:27
        秧苗成商品,农民成顾客,工厂化育苗让农民轻松种田;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分散农户纳入企业产业化链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让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大有作为……日前,记者在清浦、洪泽、盱眙采访发现,随着我市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育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社会化服务组织、公益性推广体系等五大新型主体,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带动了农民增收。”淮安市农委主任、党委书记张进成告诉记者。
        “好服务”让农民省时省力省钱
        在淮安市蔬菜研究所工厂化育苗中心,一盘盘正在培育的辣椒苗冒出绿绿的嫩芽。“今年共有700多万株订单,供应了200多户辣椒种植户,现在已经有400多万株陆续送到农户的田头。”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陈月珍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对辣椒苗实施政策补贴,每株苗由去年的7分钱下降为3分钱。“价格实惠,秧苗的抗病性强,因此特别受农户的欢迎。”说话间,一位大姐将电动车停在育苗中心的大棚边,走了进来。攀谈几句后,记者得知她今年种的15个大棚,用的全部是这里的辣椒苗。朱大姐说,以前自已育苗,蓄盘、基质都要买,成本很高。“今年直接买育好的苗,已经分两次种下去,现在都长得很好,真是省事省工省钱。”“工厂化育苗品质好,抗病性强,成本低,产量高,农民的购买热情很高。”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其传说,用工厂化育的苗,一亩地只需要22—25盘,如果是农民自己育的苗,则需要35盘,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成本50块钱。“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是要给农民提供有形的服务,将科技‘物化’成可以看得见、摸到着,能切实得到好处的东西。”王其传深有体会地说。来自市农委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水稻育秧专业合作社132个,年供秧苗折合大田65万亩;大型蔬菜育苗单位10余家,每年输送蔬菜苗种2000万株;全市25个主要的水产苗种生产单位每年提供水产苗种31.85亿尾。
        “好服务”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如果说让工厂化育秧让农民种田变得轻松,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创办与农民互惠互赢的合作组织,则为那些想致富、想创业,却苦于没有资金、技术的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洪泽县岔河镇南陈村农民陈春生今年承包了江苏胜伟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的4个食用菌培育房,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在以前,这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我是农民,没资金,没技术,没市场,什么事也做不起来。自从村里引进了胜伟食用菌公司后,厂房、基质、菌种全部由公司提供,食用菌成熟后公司全部收购,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江苏胜伟食用菌科技公司董事长陈胜辉介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农户成为企业规模化、社会化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目前,淮安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93家,通过牵头创办与农民互惠共赢的合作组织,或者建立灵活多样的利益联结和分担经营机制,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局面。
        “好服务”让农民端上“金饭碗
        在盱眙县马坝镇佳盛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冰淇淋西瓜、油桃都已采摘销售完毕。农场主刘群告诉,今年的冰淇淋西瓜、油桃都供不应求,6月份,1000箱冰淇淋西瓜运到上海,3天之内销售一空。“只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市场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新技术、新品种。”在马坝镇农技站农艺师李夕明看来,现在农民十分渴望获得新技术、新品种并从中受益,不再走老路子发展农业。“这也倒逼我们农技员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市场行情,为示范户介绍更多的新品种,并通过这些大户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累计引进动植物新品种20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100多项。全市构建起“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普通农户”的链式推广方式,实行县级农技人员挂钩到乡,乡镇农技员包村到户的推广机制,每年聘用1000多名乡镇农技人员,挂钩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万多户,示范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8%,经济效益年均增长率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