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优化农机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创新实践

14.09.2015  09:53
      今年,淮安市农机局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市农机化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全面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整合资源要素,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淮安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化服务经营为主体,然而,这种经营模式让合作社的钱越来越难挣。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单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合作社,基本为微利经营,所获利润绝大部分用于下一季的作业投入,有时甚至入不敷出。江苏省淮安市农机局副局长郭明文告诉记者:“近几年,淮安市农机部门通过扶持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适度规模种植,鼓励生产者提供粮食耕种收、产品加工和精品农产品销售服务,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将农机化新技术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给当地合作社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那么,合作社是如何将生产服务覆盖全产业链的呢? 

    “祥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当地5家合作社成立联社,每个子社的机具种类和服务功能都不一样,根据订单内容进行地区间调度,各个子社间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加速合作社实现全程机械化。 ——洪泽县祥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家祥  

     

   模式一:联耕联种联管联营  

  合作社的利润与其规模是成正比的吗?答案是否定的。2008年,梁家祥成立淮安市洪泽县祥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逐渐发展为当地最大的合作社,受到了农户的一致认可。然而一枝独大的局面并不是梁家祥想要的:“合作社做的越大,就越要向全程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但要将全部收益投入到新机具购置的话,就会严重压缩合作社利润。如果能将三河镇的合作社全部联合起来,在土地上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机具上实现互通有无,相信一定可以增产增收。” 

  2012年,在当地农机部门的引导下,由6家合作社组成的三河镇祥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社正式成立,其服务规模和机具数量全面提升。记者了解到,这种联耕联种形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田块分割不足。“去年,联社在流转的134亩田块内,实施联耕联种后,实际的种植面积就比合同面积多出近5亩土地。”梁家祥告诉记者:“这种形式可将分散的小田块变成大田块,将农户分散种植、各自为战的管理模式变成统一种植格局。这样不但可以去掉田埂、界沟和不必要的排水渠道等所占用的耕地面积,而且节约种田成本,减少了劳动强度。” 

  同时,成立合作社联社之后,各个分社的农机具可以得到合理配置,使农机具发挥应有的作用。据了解,目前,联社共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38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8台,高速插秧机24台,机械化育秧流水线9套,粮食烘干机12台,植保飞机2架,撒肥机6台,打埂机4台,激光平地机3台,机具足够为联社自营土地和周边农户提供全程作业服务。梁家祥介绍:“接到农户订单后,联社会根据订单内容来合理调度合作社之间的机手和机具,大部分订单由6家合作社互助完成,类似于流水线式的作业形式让农户非常满意。而且,机具问题缓解后,联社的作业服务启动了盈利模式,现在作业费用的70%都可用于社员红利,真正实现了让合作社富裕,农民有钱。” 

  为助力联社发展,洪泽县农机部门积极推进“银社共融”的合作社模式,洪泽县农机局局长王淮告诉记者:“县农机部门牵头促进合作社与江苏银行、太仓农商行、洪泽农商行、民生银行合作,保证了合作社发展资金,为延伸产业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提供资金保障。目前,联社共得到金融部门资金支持1200多万元。” 

  实践证明,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是节本增效的最佳模式,更是延伸产业链的基础。淮安市农机局副局长郭明文表示,下一步,淮安市将继续鼓励合作社间成立联社,探索“联耕联种联管联营”的新型农业规模化生产方式。在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的过程中,不仅给农户提供优质的机械作业服务,还要给农户优质农资和高于市场价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种植品种的不统一、粮源无保证、质量少监管、大型农机具无作用的局面,将农机合作社发展成为既能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双主体”。预计到2018年,全市农机合作社总量将达到80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50万亩。 

     

  “淮安市圣玉米业有限公司是市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粮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粮食加工至关重要,为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公司必须从水稻种植源头抓起,规范从供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运输、进仓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淮安区根本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国锋  

     

   模式二:企社共建  

  “圣玉米业成立初期,严重制约公司产品上新水平的根源就是原粮的品质问题。”江苏省淮安市圣玉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国锋告诉记者。 

  自2004年圣玉米业成立之日起,赵国峰就把“为耕者谋利,为食者健康”的观念贯穿于原粮的收购和大米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记者了解到,该企业根据发展需要,采用订单收购的方式,在优质品种推广和生产环节中加强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原粮的品质问题,但部分订单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化肥、农药超标使用,直接影响原粮品质。同时,赵国锋还发现很多农户因缺少劳动力,延误收获的最佳时机,造成减产,因此,2012年,在当地农机部门的引导下,他在工作多年的泾口镇组建了根本农机专业合作社,并任合作社理事长。当地农户见有圣玉米业做后盾,很多投资者和机手信心倍增,纷纷带机入社。 

  为吸引广大农户入社,赵国锋提议,对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按灭茬、旋耕、平整、播种、植保、收割等,实行“一条龙”作业,作业费只收取成本费。对带地入社的社员,实行订单式作业,根据种植户种植品种、作业项目、时间、标准、责任等签订作业合同,作业费按每亩低于市场价15元收取。对面积较大的农户,根据作业地点、面积、项目,每个项目按每亩低于市场价10元收取。对所有合作社农户,特别是带地入股的种植大户,提供粮食免费烘干,有机、绿色种植,给予一定补偿,水稻高于市场价40元/吨收购。短时间内,合作社股东增至近60户,拖拉机、旋耕机等各种农机具达到40台套,合作社很快正常运转并有了颇多的收益。 

  这种“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得到当地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据淮安市淮安区农机局局长陈祖敏介绍,在优惠政策方面,合作社在购机时可优先享受购机补贴,对秸秆还田作业进行优先奖补,同时,省里还对机具维修提供奖励资金;在技术支持方面,区农机推广站对合作社机手进行免费育秧、机插秧培训和机械维修指导;在安全监理方面,监理人员为合作社提供“送检上门,送安全上门”服务;在融资方面,农机部门联合光大银行为合作社上门贷款400万元,采取社员联保和房产抵押的形式,最大限度为合作社购机融资。 

  对于圣玉米业来说,得到的并不仅仅是粮源的提质增量,其产品销量和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也大大提升。据赵国峰介绍,由合作社为加工企业供粮后,2014年圣玉米业的加工量达到1万吨左右,比过去增加了一倍,该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大大提升,成为淮安区第一家绿色大米基地。 

     

  “合作社植入品牌营销理念,选取优良品种,生产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打造‘淮珠’有机米品牌,目前,该品牌在江浙沪等大中城市每年累计销售6万斤以上。 ——淮阴区惠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久成  

     

   模式三:品牌营销  

  “目前,合作社已经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且营养价值高,许多粮商会找我们收购优质米,通过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其价格比普通大米每斤贵出1.3—1.4元。”张久成告诉记者,当地大米收购价格为每斤1.5元左右,而优质米的批发价是每斤2.8—2.9元,上海等大中型城市批发价可达4元。 

  在价格的驱动下,张久成决心创建“淮珠”有机米品牌。他认为,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同时,发展品牌农业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张久成深知渠道竞争的重要性。“粮食作物生产前期的耕种收环节基本都是在为品牌服务,无利润可言,只有最后的销售环节才是真正的利润点。”张久成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将这些优质米卖给收购企业,他们以高于普通大米4毛钱的价格批发,这种价格让我们的利润微乎其微。2013年,合作社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将优质米供应给当地的超市,利润成倍上涨,年销售量达到18万斤。”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合作社将尝试进行网上销售,产品面向全国供应,进一步将品牌做强做大。” 

  从优质米的销售实际效果来看,合作社加入品牌营销环节后,年利润可增加25万元左右。张久成告诉记者:“合作社增收不仅仅体现在优质米的收益,也体现在生产前期成本的下降。如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可实现增产50—100斤/亩,收益增加75—150元/亩。” 

  如今,越来越多的合作社都发现了品牌营销的利润点,纷纷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三位一体模式。郭明文表示,合作社在品牌营销方面的成功,加快推进了农机合作社服务环节的延伸,发展领域由机械作业向农产品经营拓展,淮安市农机部门将大力支持合作社创建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合作社已拥有产品商标31个,加速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观察:农机部门能为“三产融合”做些啥  

  众所周知,在农业生产这条完整产业链中,最苦最累的是作物种植环节,而最大获利点却集中在产销环节,略高于成本的收购价对那些疲于劳作的农民来说并不是等量交易。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规模化合作社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自产自销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打造精品农产品,让农产品的利润真正回归农民手中。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类似“三产融合”的成功案例,农机部门也对该模式表示大力支持。那么,在“三产融合”的推广过程中,农机部门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规模化经营是合作社实行“三产融合”的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一项富农惠农的重要工作专门部署。作为农机部门可根据各地实际,引导农机合作社通过租用、入股、托管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发展。鼓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采取土地、机具、资金等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充分整合现有辖区农机、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其次,各级农机部门要挖掘合作社的增收潜力。可根据合作社特点,选择与合作社相匹配的项目,引导合作社在依法办社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走多样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生产要素整合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如鼓励提供粮食耕种收、产加销全程服务,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将三产高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把“双主体”建设作为农机合作社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最后,农机部门应为合作社提供基础惠农保障。如农机部门可在农忙期间安排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维修帮助。组织农机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免费实地检验、“双优”加油、政策性保险、维修保障等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升为农服务保障能力,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