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创新法援模式获肯定

25.01.2016  09:56

  自2015年以来,淮安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建立起“点、便、联”的法律援助新模式,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670件,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得到了市委副书记练月琴的批示肯定。

  建立专家名录

  方便困难群众“点援

  所谓“”指的是“点援”,即由受援人在法律援助律师专家库中点名选择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确保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

  淮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在市直16个律师事务所的234名执业律师中,精选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热心公益的律师,分成民事、刑事等16大类,组建起百名法律援助律师专家名录;将入选律师的名册在法律援助窗口接待大厅、市政府局域网、司法局网站及律师协会网站予以公示,方便受援人选择。受援人选择法律援助律师后,还可以根据与所“”律师的沟通情况申请调换律师,或要求法律援助中心推荐或指定某专家型律师为其代理案件。

  此外,他们还通过举办封闭式培训,邀请全国、全省知名法学教授、政法系统在职法律专家前来淮安,为法律援助专家库的律师进行授课,通过开展业务交流、案件评查等方式,有效提升法律援助队伍的办案能力,使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律师的专业性法律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

  法律援助十分“便民

  “便”则是指“便民”,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完善司法便民措施,形成了淮安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网络。

  他们积极完善以县(区)法律援助中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村居(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网格法律援助信息员为内容的四级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实现了全市村居(社区)全覆盖;切实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在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及驻淮高校、部队等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实现了特殊人群全覆盖;在看守所、法院设立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实现困难诉讼当事人全覆盖。他们还打造“临街、一层、便民”的示范窗口,推行柜台式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流动服务和网上便民服务,实施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援务公开等机制;升级改造12348法律援助热线与网络平台,实现专业律师电话接听、网络咨询、面对面解答的“三结合”。坚持经济困难审查标准,适度放开网上便民审批,将援助人群从低保障群体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对因见义勇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维权,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的审查免予经济状况证明,简化审批程序,确保“应援尽援”。

  健全工作机制

  “联动”提供法律援助

  “”就是“联系、联动”,积极加强与人民调解、信访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起多部门联动机制,切实完善“大法援”的格局。

  他们建立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对接机制,引导纠纷当事人先行开展调解,防止矛盾激化,特别是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法律援助案件,首选人民调解等非诉讼方式结案;建立人民援助与信访的对接机制,在每月10号与25号,组织法律援助律师参与市领导信访接待日,为市领导处置涉法问题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安排法律援助律师在该市涉法涉诉办公室长年驻点接访,对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现场受理,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建立法律援助与司法的对接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扩大刑事法律援助覆盖面的规定,与公检法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与中级法院联合出台《关于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衔接工作的规定》,使困难群众在享受法律援助的同时也能获得司法救助,实现了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无缝对接”。

  □本报记者郑弋本报通讯员邵永高金冬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