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农业科技创新后喷薄欲出的大农业

14.01.2015  12:00
        棚内土质偏干,该浇水了。淮安市清浦区武墩镇三闸村村民鲁志新走进大棚旁的操作室,轻按操作键,瞬间各大棚内无数水帘自棚顶喷向椒苗。这种喷淋灌技术为鲁志新节省人工逾三分之二。
        景台(淮安)农业科技的草莓生产基地,前排大棚外的一辆货车上,一个硕大的桶形铁罐接出一根导管直通大棚内,另一端的喷头正朝草莓叶蔓上喷洒出散发着菌香的雾状液体,成群的蜜蜂在其间翩然起舞。该公司技术总监张恭宾介绍,企业自制的这种维生物菌,病虫防治效果超过90%。
        隆冬时节,不论是基地院所,还是田间地头;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农民,记者看到,在淮安农业的每一个领域,无不迸发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后劲。
        政策导向——聚力
        作为稳居全省前列的粮食大市、农业大市,淮安如何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先进强劲的产业优势,实现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资源消耗发展到市场品牌发展的转型?
        日前,继“盱眙龙虾”、“淮安大米”等品牌之后,我市“淮安红椒”、“圆绿捆蹄”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我们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练内功,提高了淮安红椒的品质和效益,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引领着淮安红椒产业的发展。”清浦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省农科院专家吴力人介绍,针对红椒种植户科技水平有限、技术手段单一等问题,该区积极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平台,着力打造清浦农业产业园、武墩农业产业园;集聚一些科研院所,加强与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市农科院等科研院合作;实施一批农业现代化工程,通过高产优质栽培试验示范,引导带动农户种植水平的提高。
        据介绍,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在国家、省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确立了正确的投资原则和扶持导向,相继实施了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基层推广体系条件能力建设等系列工程,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上做出了有益尝试。“十二五”以来,科技进步对淮安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累计增长逾5个百分点。
        体制创新——助力
        早在2003年,按照“因地制宜、综合设站、条块结合、三方考核”的要求,我市积极推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将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全面构建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并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的双重管理制度。
        “现在农民田间有什么事,都是由镇政府召开村组干部会议,直接把任务布置到村里了,大大减轻了农技人员的负担。”金湖县前锋镇基层农技人员高昌华说,腾出来的空档,他们就多往田头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劲头十足。除了常规片区田头巡查,他还带头试种新的稻麦品种。今年5月种下的优质稻种甬优2640,实现亩产820公斤,吸引前锋及周边乡镇逾500农户前来取经。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178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其中种植业25个、综合站91个、畜牧兽医62个,在新品种引进、试栽试养、繁育选优及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及轮作套种套养模式研究创新及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型农民——发力
        拿上手机,微信上搜金尧大闸蟹公众号,直接登录“白马湖金尧生态大闸蟹直销店”,一只只橘红锃亮、体态饱满的大闸蟹便呈现眼前,手指微动轻松买单,24小时内便能大快朵颐、尽享蟹香了。
        把金尧大闸蟹推上微店的,是金湖金尧大闸蟹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奇。
        早在6年前,瞄准了网络渠道,刘奇开始“触网”,在阿里巴巴开起了网店,后来3年又聘用专业销售经理,开起了“微店”。通过“微店”、“网店”,仅去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60万元。
        “天猫同类网店运营好的话年销量能达2000万元,借助中国特产网,预计我们的大闸蟹今年就可实现销量300万元左右。”销路大开,刘奇计划和社员们签订紧密合作协议,严格按照其精细化模式养殖,以高于市场价10元/斤收货;当供货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实行二次返利,激励养殖户按质养殖。
        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市、县、乡三级技术人员,以集中授课、分散指导、试验示范等方式,年均培训农民20万人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2.5万户;积极参与省“百万农民持证培训工程”,提升现代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2011年以来全市共培训职业农民6.4万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1.4万人。这些新型农民的出现,直接带动了淮安农业的发展。仅2013年,全市稻麦、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户平均效益均比前三年平均数增长了12个百分点左右。
       
作者:唐筱葳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