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优化服务助农增收显成效

09.09.2015  08:36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实施农机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创新运行发展机制,延伸拓展产业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目前,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58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4%,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52%。全市拥有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6个,农机维修服务点187个,农机经销服务企业52个,农机经销服务点377个。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工商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103个,总量达到804个,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合作社15个,省星级农机合作社81个,入社社员达6万多人,拥有各类机具32万多台套,服务农户60多万户,农机合作社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全市农机作业面积的70%。 

   一是 延伸服务链条,实施“三产融合”强农工程。 充分集聚农业大市和农机大市的资源优势,通过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种植,鼓励提供粮食耕种收、产加销全程服务,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将农机化新技术向一、二、三产业不断延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扩大生态效益。水稻机插秧比传统手工插秧平均每亩不仅节本增效300元左右,而且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三年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土地平均每亩不仅少施尿素40公斤,而且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肥力,保护了生态环境;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30-50%。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规范实施,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全市争取省级以上补贴资金1.87亿元、购置机具6913台套,同时拉动了我市农机工业的发展,仅清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就获得农机补贴1300台3800万元,实现生产销售2700台1.8亿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动力。三是开展粮食烘干、加工、销售服务,做强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农机合作组织累计流转土地34万亩,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四联”农机合作社6家,拥有注册商标32家。淮安区根本农机合作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淮安市圣玉米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联耕联种联管联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合作社经营实现了从供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运输、烘干、进仓到原粮的保管、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的覆盖,系列优质大米年销售超万吨。 

   二是培植服务主体,实施合作社发展兴农工程。 坚持把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服务经营的主体、跨越发展的主角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在扶持发展中促进管理规范,在规范引导中谋求跨越发展。2012-2014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05个,争取省、市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三库二间一室”累计超过5万平方米。今年争取省级机库维修点项目22个、资金220万元,争取市财政投入850万元,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和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部门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配合,联合人行淮安支行开展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在2014年帮助22家农机合作社争取贷款1938万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帮助12家农机合作社达成贷款协议530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的制约。积极引导合作社在依法办社的前提下,走多样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采取土地、机具、资金等入股方式,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农机、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整合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机合作联社12个。重点帮助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推进农机合作社“双主体”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示范农机合作社,打造服务品牌。全市达到省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农机合作社50家、合理配置农机具的家庭农场20家。真正将农机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农业抢收抢种的主力军,新机具示范推广的先行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三是拓展服务内容,实施跨区作业富农工程。 根据跨区作业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特点,完善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展规范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引导市场化运作。首先,创新工作理念,广泛开展跨区作业市场调研,通过跨区作业直通车和开通短信平台,为机手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增强跨区作业组织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机跨区作业项目由传统机耕机收逐步向机插秧、秸秆打捆和土方工程拓展,作业范围也由原来跨县、区逐步向跨省、市突破。其次,创新组织方式,加强跨区作业队伍的组织管理,改过去集中几十台机具的大兵团作战为分散3-5台机具的小编队作业,组织543个作业队开展跨区作业,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第三,创新服务内容,与中石化公司合作,全市共设立农机作业用油供应站点70座,保证了农业用油充足供应;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5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24小时提供技术、信息、后勤和安全服务,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优质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市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机具9200台次,实现作业收入5.3亿元。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是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伟大创举,更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农机保障惠农工程。 充分利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和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实施机遇,联手农机生产企业通过“厂区+基地+农户”的形式,对农机手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技能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落实项目资金180万元,培训人员2410人。农忙期间组织农机青年志愿者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维修帮助,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了农民赚。鼓励农机企业和合作社开展“企社共建”,组织人员赴清拖集团和无锡洋马公司开展实地操作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80余场次,培训人员8400余人次。免费为机手办理“双优”加油卡6210张,优惠充值10多万元;与市移动公司联合,推广“平安农机通”用户63717户。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免费实地检验、维修保障、政策性保险等工作,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开展“送检上门”服务52次,免费实地检验农机具7091台,落实拖拉机和驾驶人政策性保险18541单,减免农民保费420万元,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