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不断延伸农机化产业链条

05.08.2015  08:45

  近年来,淮安农机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农机化发展呈现“步伐加快、结构省升级、质态向好、影响深化”的良好态势。到6月底,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4%,位居苏北第一。山东、安徽及我省宿迁、南通、泰州、扬州、连云港等地市先后来我市学习取经。市领导姚晓东、曲福田、练月琴、赵洪权等先后视察,并对农机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是大力推进区域性粮食烘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技术交流,组织技术骨干赴泰州天禹、南京嘉海和芜湖谷王等烘干设备生产企业考察学习,全市累计组织粮食烘干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232人。洪泽、涟水等地对新增粮食烘干机每台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的奖补。 

  二是积极推进商品化育秧。把推进商品化育秧作为突破育秧瓶颈的重要举措,全市新建10亩以上规模育秧基地234个,按照育插1:100测算,其中:满足大田机插秧5000亩以上的商品化育秧基地29个、3000—5000亩以上的商品化育秧基地67个、1000 —3000亩以上的商品化育秧基地138个,全市集中规模育秧面积达11230亩、商品化供秧比例达到37%。 

  三是着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合作社积极开展特色稻米加工、特种水产养殖和特色蔬菜生产,创建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增强自身发展竞争力。淮阴区江平、清浦区徐海等农机合作社发掘地方资源优势,重视科技应用,打造出多个省市闻名的“拳头”产品。目前,全市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农机合作社达36家,拥有特色产品商标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