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区CPI涨幅低位运行 鲜菜涨幅趋缓

15.01.2015  20:12

 

如图,可以看到近3年的对比,2012年的波动曲线非常剧烈,但2014年波动明显变缓。

本报记者施为制图郑超

中国江苏网1月15日讯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2014年过去了,每月苏州市都会公布CPI,不少市民也在持续关注,因为这个指数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每天都吃的蔬菜、猪肉、以及烟酒、衣着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都与这个指数息息相关。那么,全年的CPI到底如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这一指数的变动呢?

什么是CPI?

CPI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简单说来就是这个数据反映了在今天买同样的东西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了多少。

举个例子: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0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

(以1995年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125-100)×100%=25%。

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个与我市居民密切相关的数据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呢?先来看上面的这张大图。

2014年CPI上升2.1%与上年涨幅持平

首先解释一下两个“”的概念

1.同比:今年第n月与去年第n月比。比如:2014年1月和上年1月数据的对比

2.环比:是本期统计数据与上期比较。比如:2014年2月和2014年1月数据的对比

与上年同期相比,2014年苏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即CPI)上升2.1%,涨幅与2013年持平。由图可以看出,环比指数波动较明显。其中1月、2月及12月由于节日及天气因素影响指数上涨明显,7月更是创19个月新高,3月、6月回落明显。而同比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年初和年末各月同比指数温和运行,5月、7月上涨强劲,均创2013年来新高。

此外,据测算,2014全年市区CPI上涨的2.1%中,新涨价因素约为1.2 个百分点,上年价格变动对2014年产生的翘尾因素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因素高于翘尾因素。

八大类”商品

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

按照国际分类标准,CPI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共涉及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他们被分为8个主要的类别,分别为: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

总体上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七升一降”态势。除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余七种商品价格均有所上涨。

猪肉鲜菜低价位运行影响食品类涨幅

在“八大类”中,食品类价格涨幅降至近5年新低。2014年食品类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2.5%,为2010年以来新低。2011年食品类涨幅14.6%,2013年涨幅在4.2%。2014年食品价格上涨拉动总指数上涨约0.81个百分点,对总指数的贡献率约为39.5%,也就是说食品类对于CPI的影响率下降明显,这个贡献率在往年基本都超50%。如上图所示,其中猪肉和鲜菜的低位运行是导致2014年CPI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

经济大环境和气候等影响CPI涨跌态势

2014我市市区CPI指数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的涨跌态势,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增速稳中求缓,物价上行压力减弱。

(二)PPI持续负增长。(Producer Price Index,PPI)亦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工业产能过剩导致PPI至2014年12月已经连续34个月负增长,对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产生抑制。

(三)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从国际方面来看,2014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降幅较大、波及范围较广的下跌走势。黄金、原油、玉米、大豆价格都是全线下行。

(四)气候条件好于往年。也就是风调雨顺,年头年尾都是暖冬,八月又为凉夏天,农副产品和鲜菜自然价格趋于平缓。

(五)猪肉价格变化异于周期规律。从历史数据分析,猪肉价格涨跌有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般以36个月为一个完整周期。按照以往规律,2014年猪肉价格指数应进入上行通道,但实际情况异于预期,不仅没有出现暴涨,全年还下降3.5%。

(六)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中央“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教育收费标准和我市景点门票上涨规定出台等政策性因素,也导致了部分价格指数的跌涨。

(七)人工成本上涨的推动。人工成本的常态化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刚性动力,对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2014年市区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价格上涨的多数服务项目均由人工成本的上涨而带动。

本版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苏州市统计局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