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法院:精品案件沙龙掀起“头脑风暴”

20.04.2015  09:41

 

  80后法官钱菲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一会儿她就要上台,和全院干警分享自己庭审和文书制作的经验与心得了。这一幕发生在4月16日泰州海陵法院的精品案件沙龙。2014年4月至今,该院的精品沙龙已举办了3期,数量虽不多,但影响颇深。

  “办精品案件、育品牌法官、创一流法院”是海陵法院的工作目标,“优秀法律文书、办案标兵年年评,每年都是那几个老面孔,示范引领作用有限,对法官办案水平的提升并不明显。”在海陵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炜看来,这说起来简单的目标要以新颖的方式出现并不容易,而精品案件沙龙正是在对创新的思考中诞生的。

  “家庭聚会”搭建交流平台

  本期精品案件沙龙的主题是“庭审和文书制作的规范性”。钱菲分享的案件不算复杂,但因庭审规范、裁判文书写作清楚明白而入选。

  “首先,从文书首部开始介绍案情。本案是……”上台前还有些紧张的钱菲越说越自信。借助PPT,她在台上挥洒自如,准备的讲稿渐渐搁置一边。

  “精品案件的办案方式、格式消费的裁判文书相比于其他案件有更多的可取之处,对于我们青年法官而言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沙龙的意义在于,既为我们提供了向资深法官学习、请教的机会,也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刑庭青年法官韩雨石诚恳地说。

  借着沙龙这个平台,该院民三庭庭长钱惠彬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要素式文书的撰写格式和方法。受其感染,执行局局长徐秀芳也主动走到台前为大家介绍了执行文书改革的成果———全景式文书,同时就如何加强执行工作的规范性、公开性谈了自己的看法。

  “沙龙这个概念虽然是舶来品,但这一种聚会模式在中国却是由来已久的。”陈炜对“沙龙”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海陵法院就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将沙龙办成一个轻松、自由的“家庭聚会”,在交流与分享中切实提高法官的办案能力和司法水平是该院沙龙活动不停探索的方向。

  “广邀宾朋”提升司法公信

  陈炜把精品案件沙龙定义为“家庭聚会”,这个家庭聚会却不吝于向外人展示,通过邀请律师同仁及人民陪审员的参与,促进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法院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促进了法律共同体之间的互信合作,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受邀参加首期沙龙的海陵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四督导组组长李林坦言,精品案件沙龙无论是对法院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都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研讨交流,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对年轻法官更好更快地成长十分有利。同时,鼓励和引导法官们办好案件,化解好矛盾纠纷,发挥好司法裁判的导向作用,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疑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

  精品案件沙龙举办一年多来,该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分管审判管理的副院长张伟介绍说,虽然对干警个人的审判绩效考核取消了,但当事人对法官的投诉信访却大大减少了,法官办案热情高涨,办案数量和办案质量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硝烟弥漫”碰撞思维火花

  沙龙带给展示者的并不都是赞许,在沙龙活动中他们需要随时准备接受其他参加者的质疑,钱菲也不例外。尽管这次展示庭审的规范性已经非常不错,但还是被“火眼金睛”的民二庭庭长点出了细微不足。质疑、反驳,给沙龙增加了一份“火药味”,但这种“火药味”却不是件坏事。

  钱菲自己也当过“刺头”,第二期沙龙她就对一起精品案件在执行案件的司法亲和力和司法权威性上提出过疑问。

  “我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在法院里,法官大多接触的都是同类案件,民事、刑事、行政、执行,隔庭如隔山,有了质疑和反驳才说明大家真正在思考入选的案件为何是精品。”钱菲说。

  “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全院干警才能办出越来越多的精品案件。”陈炜充满信心地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金 睿通讯员花 艳蒋俊峰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