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警方新型农村警务室织起“百姓家门口的保护网”

08.11.2016  19:39

  为贯彻公安部、省公安厅有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今年以来,海门警方大力做实一线阵地,推动警务前移,走出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农村警务建设之路,将农村警务工作打造成海门公安工作的亮点和品牌。如今,在海门乡镇和街头,242座蓝白相间的农村警务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警力不足借助民力。 长期以来,一线警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警务工作的开展。同时,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等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维系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海门警方经反复调查研究,通过制定机关警力下插基层、“所队合一”补充警力的同时,借助民力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以实行专职驻村辅助人员挂职村支部副书记制度,明确其职责任务;同时配齐村保安员、协管员、网格员、信息员,并制定各类奖惩办法实施激励,有效解决了社区警务工作警力不足的问题。

   硬件建设提档升级。 农村警务室建设作为警务战线前移、夯实公安基层基础的重要手段,对延伸群众工作触角和提升辖区治安防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档升级,势在必行。海门警方上报升级请示后,海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从党委政府层面出台《进一步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意见》,下拨专款,用于全市警务室升级改造。8月底,全市242个农村警务室全部升级改造完毕,开通互联网,配齐警用电动车,配足350兆对讲机、执法记录仪、警用APD、数码相机等装备。同时,投资7000余万元,超前完成治安监控“村村通”工程,各村居重要路口、部位布设监控点位达3450个。各警务室全部实现“外观标识标牌、公示宣传内容、室内职责制度、警务设施、工作台账”五统一,将原农村综治室、司法室、调解室、见义勇为室,全部整合到警务室开展综治工作,成为集社区警务、交管宣传、消防监管、纠纷调处、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服务群众平台。

   创新机制深化完善。 今年以来,在推进农村警务工作中,海门警方不断完善新机制。首先,驻村民警工作,按照“六图十表”规范进行;其次,建立农村警民“联调、联动、联防、联管、联治”五联机制;同时,通过完善警务联勤机制,全面落实农村警务“三一一二”勤务模式。在奖惩制度上,从“德、能、勤、绩、廉、实”六方面入手,依托驻村民警工作平台,建立驻村民警工作日记,加强对农村警务的监督。同时,驻村民警定期向社区服务中心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并引入民调机构评价农村警务工作,与待遇挂钩。每年开展十佳社区警务室、十佳社区民警评选活动,并出台《全市保安、辅助人员星级评定考核细则》、《辅警协助破案奖励办法》等文件,将奖惩落到实处。此外,建立多元化岗位练兵制度,定期培训,不定期考核。

  今年以来,农村警务室建设卓有成效,真正成为“百姓家门口的保护网”。截至9月底,海门全市各警务室共调处纠纷1009起,同比上升13.1%;农村地区共发生可防性案件860起、八类案件18起,同比分别下降16.3%、5.3%;共有23个农村社区实现刑事“零发案”。(南通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