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殡葬改革扎实有效推进 火化率连续40年保持100﹪ 累计节约耕地2130亩
日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新凤村将原新凤、新乔、育新、双南4个自然村的4处公墓合建成一个“新凤安息堂”,占地2亩。骨灰存放室共设置穴位1508套,可供该村50年的骨灰存放,退耕还地6亩。这是海门市近年来深化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殡葬火化率连续40年保持100%,村级骨灰盒存放室拥有率达到100%,累计节约耕地2130亩。
多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把殡葬改革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领衔的全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海门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海门市农村公墓管理办法》《海门市骨灰存放室管理办法》《海门市进一步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环境整治和骨灰存放室建设的意见》《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把殡葬专项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把殡葬改革列为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了推动殡葬改革的长效机制。
海门市民政局找准殡葬改革服务全局工作的切入点,积极作为,顺势而为,推进殡葬事业发展。一是结合优化投资环境,整治私埋乱葬现象。按照“主要干线公路、骨干河道两侧无坟头”的要求,全市共平毁坟头6万多个,拆除坟头设施3018个,拔除超宽超高墓碑16586个,退耕还田367亩。二是结合集约利用土地,坚决杜绝骨灰二次棺葬。以村、片、镇为单位建设骨灰存放室,所有零星坟墓全部迁入村指定的集体公墓,实现由地下到地上、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全市墓地由原来的4600处减少至329处,节约耕地2130多亩。同时,进一步合并村级骨灰堂。2015年,全市推进农村公墓骨灰存放室建设,政府对合并村级骨灰存放室建设的给予奖励10万元。目前已有50%的村完成了新建和改建任务。三是将殡葬改革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整治规范公墓和骨灰存放室管理,推行公墓围绿蓠、生态葬等做法,努力为群众提供一个文明、生态、安全的殡葬环境。
传播文明殡葬理念。广泛采取节日宣传和经常性宣传、媒体宣传和进社区宣传、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等形式,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法规,弘扬先进殡葬文化,广泛传播文明殡葬理念,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促使他们主动转变观念、自觉移风易俗。出现了骨灰处理多样化的趋势,部分丧户开始接受海葬、树葬等形式,不留骨灰,不竖墓碑;不少市民开始以鲜花、鞠躬、默哀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特别是近年来,推出了网上祭扫和委托祭扫两项服务,累计为115户丧户实施了网上祭扫和委托祭扫。互相攀比的现象明显减少,“厚养薄葬”逐渐成为共识。
优化殡葬服务。大力规范殡葬服务市场。成立了海门市殡葬服务协会,全市殡葬从业者加入协会,形成了民间殡葬服务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针对殡葬运输环节中改装车、无证车大量充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着重加强了全市殡葬运输市场的管理。早在1996年,海门殡仪馆就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殡葬运输车队。近年来,市成立了社会殡葬运输队,通过统一购置殡葬运输车辆、统一培训殡葬运输人员,以及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等措施,为广大丧户提供了安全有序的殡葬运输服务。努力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按照“满足需求,尽量方便,优质服务”的标准,积极推行殡葬服务进社区。海门市两所殡仪馆改变过去坐等丧户上门的做法,积极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村社区,推出了上门服务、签约服务、标准化服务、“一条龙”服务及绩效评价等多种举措,为丧户提供便利、优质的殡仪服务。同时,全市主要镇(街道)均成立了社区丧葬服务部,可以为丧户提供除火化以外的所有丧事服务。
实施惠民殡葬工程,推进殡葬服务均等化。建立了困难群体基本殡葬服务救助保障制度,对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免收火化费,对重点民政对象减免骨灰寄放费,近年来累计减免费用116.2万元。从2010年10月1日起,推行政府惠民殡葬服务制度,丧户火化及运输费等补助850元全部由财政埋单,真正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奖励文明殡葬市民。海门殡仪馆设立文明治丧奖励金,对不放鞭炮、不焚烧纸钱、不请乐队的丧户,给予每户1000元的奖励。截至目前,已有5户丧户领取了奖励金,为推行文明殡葬起到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