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伏休”政策持续优化 海洋生态再上新台阶
“2018年国家对‘伏休’政策再作调整,正是看到了2017年‘伏休’政策所取得的好效果,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对政策作进一步优化,可以说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再迈新台阶的一个标志。”日前,针对前不久农业部发布的《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仲霞铭如是表示。
《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里调整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取消各省(区、市)自行制定定置作业休渔时间的规定,定置作业休渔时间执行所在海域对应作业方式的休渔规定;二是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休渔时间执行所在海域的最长休渔规定,须待所在海域全面开渔后方能结束休渔。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专家与“船老大”们交流
背景:幼鱼高产之后
仲霞铭介绍,2017年我国迎来号称“史上最严”伏季休渔政策,休渔最长作业类型(拖网、帆张网)达4.5个月(5月1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比去年提前一个月;一些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作业类型如江苏小型“定置张网”等定置作业的休渔起始时间也提早半月,延长为3个月(5月16日12时至8月16日12时),对除此以外的其它渔具的休渔时间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此举最为明显的效应是幼鱼发生量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加!”他说。
为此,仲霞铭等一行专家于2017年8月份专门到如东小洋口渔港调研,本来只通知了几位“船老大”,结果竟自发的来了二十几位,热情之高可见一斑,其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当年幼鱼数量明显增加的事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肯定这一景象是伏休新政带来的,看到了资源恢复的希望。江苏省海洋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负责人汤建华研究员称,“伏休”期间幼鱼发生量,2017年同2016年相比较均有大幅增加,以江苏两大主要经济品种为例,小黄鱼增加27.4%,银鲳增加则达4.4倍之多,这也是近十年来所难以见到幼鱼“高产”场景。“江苏近岸海域是我国小黄鱼、鲳鱼等幼鱼最重要的保育场, 吕四渔场辐射沙脊群中小黄鱼从3月底-4月初开始孵化,直至8月底-9月初幼鱼才陆续游离近海。”渔场生态研究专家熊瑛博士的研究结论又从理论层面予以了证实。
南通如东“船老大”杨勇(化名)那阵子的捕捞情况,也印证了专家的说法。他说,开捕以来每天能捕到五六千斤鱼,以小黄鱼、小带鱼为主,基本都是幼鱼;至于有多小,一斤带鱼有十二三条,甚至二十多条,小黄鱼一斤则有三四十条。
“市场上能卖到一块多钱一斤,有的鱼实在太小,只能直接低价卖出,给养殖鱼蟹的当饲料。”杨勇说。
“不能等几天在捕吗。”
面对这个问题,杨勇表示,目前所有的渔船捞上来的都是幼鱼,成鱼很少,况且有的鱼类过了这阵子就捕不到了。“其实我们自己也很痛心,但我不捕,别人会捕,渔民的心态都是这样的。”
2017年的“伏休”新政带来了幼鱼量的多发,但在现行政策下却仍有大量幼鱼被“合法”捕捞!如何应对这样的基本事实?忧心忡忡的仲霞铭于当年9月份上书农业部。
令人欣慰的是,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及农业部也注意到了“幼鱼量多发”这一现象,对仲霞铭的建议高度重视,因而有了前文的《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
专家:政策持续优化
对于这份《通告》,仲霞铭表示,以往的国家层面政策文件中出现的“定置作业”,其本质为“作业类型”的使用方法(不可以解读为一种“作业类型”),与“伏休”管理控制要素不存在直接的逻辑关联。以江苏为例,从冠名“定置作业”的单根方(启东市)、定置刺网(如东县)的作业类型看,无论在分类上还是捕捞原理上与帆张网、刺网并无本质差异,同属张网类、刺网类是确凿无疑的。
因此,将“定置作业休渔时间执行所在海域对应作业方式的休渔规定”的调整既与国家层面管理的相应作业类型达成了合理的衔接,又符合“从以往保护幼鱼为主,向幼鱼、亲体资源保护并举”的资源养护理念。同时,更彰显出国家行业管理层注重政策实效、善接“地气”,并努力以问题导向推动制度完善、政策优化的务实风格。
他说,拟推出的2018年“伏休”政策是对2017年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优化,充分体现了规律层面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渔业管理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此,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监督总队程建新总队长表示,2017年“伏休”新政实施以来,渔业部门充分利用赴基层一线的“大走访”、召集座谈会、征询书面建议、开专题会等多种活动形式,广泛听取意见。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伏休”新政正面效应明显,主要表现为渔业资源恢复势头向好。
他说,在具体的管理和执法工作中,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总基调,既坚持方向,保持定力,又倾听合理诉求,尤其注重事关“伏休”全局并亟需正视问题,努力以问题导向推动制度完善、政策优化。近期,将开展的整治“网证不符”专项行动就是一个例子。下一步,渔业局将重点围绕农业部“关于调整2018年度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通告”研究相关工作。(杨梦奎)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