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检察“化学反应”催发精气神

24.03.2016  13:30

  新华报业网讯 “今天,我站在这里,和其他20多位伙伴一起,接受党组和全体干警的检阅和挑选,用我们的智慧和担当,给大家来一场关于青春和理想的汇报演出,无论此次竞选谁入围,海检都已经赢了。”一位80后的干警铿锵陈词。这一幕发生在3月9日,连云港海州区检察院中层竞岗述职会上。

  2014年夏,按照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原新浦区和原海州区合并,成立新的海州区,辖区面积扩大到70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83万。以此为背景,新的海州区检察院应运而生,护航服务连云港中心城区发展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2015年1月,张克晓调任海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同年7月,海州区检察院结束分散两地办公局面,实现“物理意义”上的两院合并,“而2016年,必将是海州区检察院实现‘化学意义’上的队伍深度融合。”张克晓说。

  谈到化学反应,就离不开催化剂。海州检察给出的“催化剂”包括中层干部选拔、检务督察鞭策和检察文化培育,以此来提振精气神,激发新动能。

  争渡——

  选拔中层激荡青春之歌

  海州区检察院开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8名中层正职、15名中层副职通过民主推荐、公开述职、差额考察、党组研究、考察公示等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经过选拔任用和岗位调整,海州检察40周岁以下的中层干部由原来的14人上升到了28人,一批80后干警跨上了更高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无疑是一曲青春之歌,一场青春风暴。”海州区检察院政治处主任徐翠英表示。

  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也更像是一条条激发斗志和活力的“鲶鱼”,用该院一位49岁的“”中层正职干部的话说:自己得打起精神来干了,可不能输给这帮小青年呀。

  身处连云港市的中心城区,海州检察有优势,更有压力,各项工作理应走在全市基层院前列,但由于两院分散办公、中层干部年龄结构偏于老化、原海州院和原新浦院在人员理念等方面需要融合等因素,在2015年度考核中,海州检察部分条线的成绩不如人意。

  要想保优势、补短板,还得靠人。经过一年的摸底、调研、了解,张克晓和他的班子伙伴,对全院140多位干警可谓知根知底,于是,在今年新春过后不久,就推动了这场堪称激烈的“化学反应”,让海州检察队伍焕然一新,活力迸射。

  “此次中层选拔任用,不仅是选贤任能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激发干劲的契机。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展现出来。”张克晓说。

  鞭策——

  检务督察催生干事激情

  干劲,既靠自觉自律,也靠鞭策鼓动。

  2016年,海州区检察院的纪检监察部门可谓拧紧了发条,“这一年,要让有些同志‘红脸出汗’,为的就是不让慵懒散奢的苗头出现。”院纪检组长李浩说。说这话时,他正牵头部署海州检察“作风纪律整治月”的活动实施。这个活动,紧贴着中层选拔工作的收尾,个中含义不言自明。

  红脸出汗,就要动真碰硬。首先是党风廉政主体责任方面,海州检察不但出台了详尽的实施方案,还明确表态,只要主体责任考核不过关那就一票否决,相关人、相关部门就无缘评优。

  在检务督察方面,该院既有守成也有创新,除了通过每周督察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诸如上下班、环境卫生、公车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通报外,更将监督的靶心瞄准了办案部门。对反贪、反渎这两大自侦部门“卡住两头”,即自侦立案时要将情况报送纪检监察部门一份,纪检人员可现场或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讯问安全及规范审讯情况进行监督;然后是卡住结案环节,自侦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前,要填写案件监督表,一并移送公诉部门,并将承办人廉洁规范办案情况归入干警执法档案。

  对于侦监、公诉、民行部门的重点案件,案件承办人在做出决定后也须向纪检人员报备,后者将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解。有时候,公诉人员在出庭时回首一望,也会看见本院的纪检人员坐在庭下,随机抽查庭审。

  监督除了内联,还有外引。3月底,来自于律师、公安、社区等领域的6名监督员陆续到位,标志着《海州区检察院检风检纪监督员工作方案》正式实施。这6位“密探”可直接持证进入海州检察工作场所进行明察暗访,并定期或不定期向该院反馈“麻辣辣”的批评建议。

  情怀——

  检察文化厚植职业信仰

  “我们要以检察人为自豪,做一个有情怀的检察人。”3月16日,张克晓在和新上岗的中层干部集体谈话中如是说。这位北京大学1992届本科毕业生,从到海州检察的第一天开始,就极其重视看似无形实则强大的检察文化的培育。他来不久,海州检察的院训就在所有干警的参与征集下被提炼出来:敬业、奋进、创新、和谐。

  而在这个3月,该院陇海清风法学社正倡议“明礼月活动”。活动既有向传统国学致敬的小文艺环节,也有当代司法礼仪价值的大论辩环节,还有囊括全院年轻干警精英的法学社全体成员去野外尽享春风拂煦的采风环节。

  除了陇海清风法学社,其官方微信平台也是海州检察的一个重要的“情怀基地”。这个多次进入连云港政务微信排行榜前20强的基层检察院微信,注重原创和人文精神,一年多来,共推出16期《海检人物志》,以真实而清新文艺的笔法历数海州检察各个条线上的“大咖”人物,其中5篇被省检察院官方微信转载,三人的事例先后登上《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等主流政法媒体。

  “看了这些《海检人物志》的内容,我才发现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大咖’,这么多生动的检察人生和检察故事,令我心向往之。”2015年刚进院的王汉晓说。

  在今年年初的海州区两会召开前夕,关于海州检察的一条微信又在朋友圈里刷了屏,这是一部名为《聚合之变》的宣传片视频。视频全境呈现和深度解读了海州检察自2015年以来的“美妙的化学反应”,海检的很多小伙伴们都开玩笑说,“原来,我的单位,我的工作,也可以这么高大上呀!

  “干事创业,好的平台和强的监督如鸟之双翼,但最高境界,无疑是对自身职业的充分认同和深度信仰。”张克晓说,“所以,海州检察对于检察文化的培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本报特约通讯员杨占厂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