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苏工院常务副院长叶继术:架设技术创新与市场转化的“金桥”

12.07.2017  08:32

  建立12个研究中心和20多个联合研发中心,申请497件专利,完成400多项产业技术研发,衍生孵化科技企业120余家……6年光阴,位于苏州太湖畔的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交出了一份让人称奇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

  作为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共建的创新服务平台,浙大苏工院于2014年4月正式成立,时任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开发与合作部副部长的叶继术出任浙大苏工院常务副院长,成为浙大苏工院的技术转移“掌门人”。

  在叶继术看来,“高校的科研绝不是闭关书斋的自娱自乐,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链条里,一定要以产业为导向,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孵化产业化公司,推动创新链向高端衍生。”今年53周岁的叶继术,每天依旧坚持学习充电,关注最多的是各个产业“大牛”创业人的故事。马云是叶继术最佩服的创业者之一,他用“一直折腾个没完”来形容马云,也承认这是自己当前的生动写照。

  叶继术非常认同马云的“三商”理念和创业宗旨:“做人也好,事业也好,创业也好,要成功,情商、智商、爱商三者缺一不可。创新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生活,健康和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追求。”他将这归纳为“双H”的理论,创新创业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自己、给别人、给社会健康和幸福(Health和Happiness)。

  正是遵循“双H”的理想,叶继术组建了众多职业化创新创业团队,瞄准新兴产业确定了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与节能环保四大产业方向。他认为,投资当前大热的产业,往往会导致产能过剩,而以新兴产业为导向会有效避免这一点,这也是创新型高校的优势。

  叶继术举例,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研究氨基酸日化,但限于高昂的成本,进程缓慢。创新让日化行业进入“氨基酸”时代,实现植物源氨基酸成分替代石油基日用化工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科研与产品,带给人类的就是健康与快乐双重价值,我觉得,就是‘良币’,我们的创新创业,如果不断以‘良币’驱逐‘劣币’,就特别有美好的终极意义。”在叶继术的内心深处,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信念让他虽辛苦但甘之如饴。“苏州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创新生态,而浙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技术转移的相关实践。”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有着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叶继术深刻意识到,浙大与苏州的这场“创业基因”与“创新活力”的“联姻”,必将催生出耀眼的火花。

  事实证明,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浙大人到江苏后不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在做“产学研一体化”的桥梁的角色上如鱼得水。在苏期间,他构建的一套以“学校+研究院+创新型企业集群”的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让创新和创业实现无缝支撑,先后完成百余项高技术产业开发与转移转化。

  技术有没有用,关键看市场需不需要。浙大苏工院研制成功的青少年近视弱视成套技术,近半年拥有3000多青少年用户,控制近视度数不加深有效率达97%;江苏康缘药业组织实施工信部中药两化融合示范和中药数字化提取车间项目,获得项目经费6000多万元;利用磁悬驱动平移技术建成30秒存取车的世界首台高速智能直驱立体车库……基于这些年在产学研合作转移方面的突出成果,浙大苏工院先后获评省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

  作为中国高校产学研载体建设的重要学习和借鉴样本,浙大苏工院近5年先后接待了400多家政府、学校、研究院等代表团的参观和取经,叶继术也成为当地数十家创新企业的创业导师。他从不吝啬团队的创业秘诀:“浙大苏工院起到的作用,就是架起技术创新与市场转化之间的桥梁。”“技术创新的主体一定是企业,一旦孵化的公司全部长大,成为翱翔的雄鹰,浙大苏工院就像一个母亲,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浙大的LOGO就是鹰,不断孵化和培育成功展翅翱翔的雄鹰,这是浙大苏工院的使命。”叶继术说。

  本报记者 沈峥嵘 陈雨薇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