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测量系统护送太空“快递员”入轨

03.06.2021  09:42

  “5、4、3、2、1,点火!

  5月29日20时55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将装载约6.8吨物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科技周刊》记者了解到,由我省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测量雷达在海上和陆地构建完整链路,为火箭发射各阶段提供全程保障支撑。

  5月30日5时01分,在成功发射约8小时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首飞货运飞船。按照任务规划,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携带3名航天员消耗品、舱外航天服、平台物资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为后续飞行任务和空间站进一步开展在轨建造奠定坚实基础。

  重要时刻,江苏科技力量从不缺席。“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起飞段也就是火箭发射阶段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工程人员必须对火箭在这一阶段运行的任何蛛丝马迹完全掌握,才能对火箭的飞行做出准确判断。” 中国电科14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掌握这些蛛丝马迹,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测量系统,测量雷达可以对火箭飞行的坐标、速度、加速度等轨道参数进行精密测量。当飞船或卫星从发射架上起航,飞向茫茫天宇时,雷达便开始对其实施搜索、跟踪、测量,结合火箭内部设备所获参数,为控制系统提供飞船或卫星运行的各类数据。

  参与此次任务保障的14所测量雷达系统,是国内首部大口径雷达遥测一体化系统,该雷达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主要承担了火箭主动段外轨道测量任务,实现对火箭进行精密跟踪,同时承担火箭遥测信号下行接收与解调工作,对长征七号火箭的安全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海上的远望船搭载的也是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新型舰载脉冲测量雷达。该雷达主要承担船箭分离段外弹道测量任务,其在建设过程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测量精度与威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据介绍,这一次接地气的太空“快递员”意义重大。为了帮助这名“快递员”万无一失,中国电科14所再度集结精兵前往一线参与保障,火箭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这也意味着,中国电科14所测量雷达团队和测量雷达系统再一次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保障任务。

  其实从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研制第一台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到如今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新一代多目标相控阵精密测量雷达,几十年里,中国电科14所人突破数百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10余种型号数十部精密测量雷达。

  中国电科14所的测控人徐春林记得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情景。测量船在夜幕中平稳航行,雷达主控大厅内,全体人员屏气凝神,紧张关注着各分机的运行状态。在此次载人航天工程中,从航天发射场到国内其他测量站点,从陆地到远航至日本海、大西洋的“远望号”测量船,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精密测量雷达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在茫茫天宇中对飞船的发射、运行、回收,实施空中的跟踪接力,使飞船始终置于被探测、跟踪与控制之中。

  “为编织这张‘天网’,10多年来14所人呕心沥血,付出很多很多。”中国电科14所所长胡明春说。其中,将相控阵技术应用于测量雷达,这不光对14所来说是第一次,对国内雷达行业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整个载人航天飞行中,14所的雷达几乎覆盖了所有测控区段。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在飞船返回穿越“黑障区”后如何重新建立联系。多目标雷达在飞船返回段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就是搜索捕获再入黑障区以后的飞船,并将相关数据交给着陆场系统。

  当飞船飞行到第14圈后,位于好望角海域的14所雷达对飞船轨道进行了最后一次跟踪、测量。控制系统据此数据向飞船发出了调姿、返航的指令,飞船按预定轨道返航着陆,顺利返回地面。

  几十年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中国电科14所用完美的“中国精度”,勾勒出与太空相连的最美画卷。面对今年航天任务批次多、密度高、交叉平行的特点,胡明春表示,中国电科14所将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召开多次布置会,确保任务万无一失。新时代的雷达人也纷纷表示,要传承前辈们不畏艰苦、创新图强的奋斗精神,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张宣)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