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为流浪乞讨者采集DNA,录入全国走失人口信息库

05.02.2016  15:40

      1月下旬,江苏省连云港市救助管理站与连云港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合作,就全市5家救助管理站滞留在站的213名托养无名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精神病人展开了DNA数据免费采集工作,并录入全国走失人口、打拐DNA信息库,进行寻亲登记。

      据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了解,这在江苏省尚属首例。

      连云港市民政局事务处的工作人员胡先生对澎湃新闻说,一般而言,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患有精神疾病,很难得知他们的准确的家庭信息,因而政府与民间会将他们寄养到福利中心和各医院等,进行免费疗养。

      2015年民政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根据该文件,当查找不到入站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后,要在其入站后7个工作日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

      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后1个月内,免费采集、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并将比对结果反馈救助管理机构。

      胡先生介绍,目前上述采集工作已经完成,数据分析入库正在进行中。

      刘颖是连云港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她高度认可这项DNA采集工程,“一来,可以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使其团聚。二来,对破案有一定帮助,例如,可以排查在逃人员。”

      刘颖向澎湃记者介绍,由于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无名无姓,在采集DNA前,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会对他们进行编号,同时也为他们采集人像,之后公安部门便会将人像、编号与DNA一一对应,并输入到数据库中。

      “采集流程虽然简便,但要十分严谨。一般采集指尖血或耳垂血,用酒精消毒后,酒精和提取的血样不能相混,否则对检测结果是有影响的。”刘颖说,采集的DNA血样将由刑侦支队技术大队进行检测和比对。

      “这比我们以前科学多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许姓科长说,以前,他们在救助寻亲时,多采用“笨方法”,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只能是靠口音、衣着、肤色来粗略判断他们的家乡,并且平日里还要注意他们言语中的信息,效率也很慢,“快的话一两个月,慢的话,甚至要七八年。”

      在许姓科长印象里,前两年,有一位走失了16年的内蒙古籍男子被110指挥中心送到救助站来。该男子防备心理强且精神有些恍惚,一开始不肯开口透露任何信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次的疏导和交流,并通过平日的观察才确认了其家庭的地理位置,并与内蒙古当地的民政局联系。

      “家人接到电话都不敢相信。16年了,早就以为找不回来了。”许科长说,“第二天他们就往这边赶,双方见面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连云港市救助站站长徐进坦言,以往传统的寻亲方式覆盖面不会太大,只会登在报纸上、网站上等,并且单纯看数据失踪人口,也无法与公安的数据库精确地联系起来,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

      徐进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此次采集的血样已被送到市公安部门进行DNA检测分析,并录入全国走失人口信息库、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检索匹配。一旦比对成功,找到其亲人,流浪乞讨人员将尽早被送回家乡与家人团聚。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