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让江苏人生活的家园更美好——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

25.11.2015  17:16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访谈⑨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江苏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认为,这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境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十三五”发展,要在“十二五”工作奠定的基础上, 紧扣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江苏实际,认真谋划,贯穿始终。

  “十二五”期间,江苏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注重改革创新发展,确立了在全国总体领先、重点领域率先的引领地位。在推进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在全国率先构建“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和长效化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率先在全国立法推进绿色建筑,目前江苏绿色建筑数量、“鲁班奖”建筑数量、全国人居环境城市数量、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江苏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将在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总体定位,聚焦美丽宜居新江苏规划建设主题,以“三居递进、五美联动”的思路规划建设美好家园,促进城镇化品质的提升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度推进。“三居递进”,是指全民共享的安居体系、配套完善的适居服务和品质优良的宜居环境;“五美联动”,是指塑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和乐宜居之美。

  “当前,我们正结合‘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的制定,把目标、思路、举措细化为十项行动,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周岚阐释“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强调补短板。当前江苏的城镇化速度、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还需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特色风貌彰显、基本公共服务、环境长效管护和综合效应放大等五方面的提升;小城镇包括被撤并乡镇的镇区还是环境改善的洼地,力争形成100个左右重点中心镇、100个左右特色镇,所有小城镇达到“环境整洁镇”标准;在“十三五”深化方案中,深受群众欢迎的城镇环境整治“931”行动,也将继续聚焦改善城市环境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

  坚持共享发展,迈向住有宜居。计划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基础上,推进实施“住有宜居”建设行动,继续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住房保障体系构建、老旧小区环境改善,以及应对老年化社会的适老住区建设等。继续推进以自来水深度处理、二次供水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绿色交通建设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行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城镇化和绿色化、信息化的有机衔接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最显著特征,“江苏绿色建造2025”行动规划正抓紧研究制订,将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相关建设。

  坚持创新发展,破解发展难题。这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创新,比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如何建立更加符合需求的“政府+市场”双赢模式?如何完善和优化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建造出老百姓更放心、更安全、品质更高的住宅产品?如何通过规划手段促进老城区、既有建成区的有机更新?和谐的城市管理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模式?这些都需要结合实践不断探索。

  坚持开放发展,提升行业水平。将发挥江苏建筑强省优势,鼓励优质诚信建筑企业、设计单位大胆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构建过程中,通过工程总承包建设带动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的发展;还将引进优秀国际化专业人才等,推动江苏城乡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致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

陈浴宇   汪晓霞

11月20日新华日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