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大堤:108道弯的“水上长城”

16.10.2015  12:02

  一般的湖泊都是先有湖、后有堤坝。而洪泽湖,却是先有堤、后有湖。这座1800岁的洪泽湖大堤,不仅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古坝,更如巍巍长城般守护着淮河下游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担负着抗洪排涝的历史重任,被誉为“水上长城”。

  明代黄河夺淮入海,黄河的泥沙在洪泽湖附近大量淤积,堵塞了淮河入海水系,洪泽湖及以东的苏北地区水患日趋严重,同时威胁了维系明清两代经济命脉的漕运。

  关于堤坝的形成,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观音菩萨托梦给明朝开国宰相刘基(字伯温),告诉他修筑大堤的奥秘。刘基从梦中醒来,下令从临湖周边的州府调来上千只民船,载着稻壳浩浩荡荡地在湖上停泊待命。不两天,湖上刮起西风。刘基一声令下,一字排开的民船,抛撒稻壳随风漂流,南至蒋坝,北至淮阴码头,湖东堤岸渐渐汇成一条绵延的稻壳浪迹线。刘基乘舟巡视,大弯、小弯恰巧有108个。他遂下令按此绘制图纸并按图筑弯,从此大堤坚固平安。清朝靳辅在续筑大堤时也延用了明朝的做法,直至大堤建成。

  其实,刘基造堤仅仅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它印证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治水其实也一样,稻壳留下的痕迹,表明了水势的强弱。108弯形成的真正原因并非来自于观音托梦,而是因为大堤屡屡溃决,决口处深达几十米。修堤时避深就浅,沿决口上前或后退五六十丈形成月牙状,决口多了,便成今天的形状,这也是对湖浪缓冲的一种科学的筑堤方式。从1580年开始,历时171年,耗尽石料60多万立方米,洪泽湖大堤终于驯服来自千里长淮的滚滚巨流,让它按照人们的意愿入江通海,泄洪降渍。如今,洪泽湖大堤作为千年水利重点工程一直受到重点保护,大堤两侧树木葱茏,已然成为天然大氧吧。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洪泽湖碑、信坝遗址、周桥大塘、九龙湾、镇水铁牛等众多历史遗迹。在洪泽湖大堤最南端,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全国第二大闸——三河闸,这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栖息着白鹭、大鸨、灰鹭等近20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春天数万只白鹭和灰鹭来这里栖息繁殖。

  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去年6月和大运河一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其旅游价值倍增。据悉,十一黄金周期间,古堰景区游客超过13万人次,同比增长30%。扬子晚报记者陈明慧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