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上,一家三口的“荒岛人生”

30.03.2016  10:36

  30年参与抢救船只近2万艘、遇险船民7万人次

  最美人物

  新华报业网讯 把你扔到一个孤岛上,一待30年,谁受得了?有人不仅受得了,还把媳妇、儿子也“发展”到了岛上。这人,就是洪泽湖马浪岗海事所的孙成斌。

  在一望无垠的洪泽湖上,记者找到了孙成斌,并来到他所在的孤岛——两个篮球场大小,离最近的乡镇有八九公里。这里是洪泽湖航道上的交通咽喉,冷暖气流在此交汇,船舶最容易出现险情。1987年,孙成斌到了这荒岛,开始从事来往船民遇险营救、船舶登记、船民签证工作——马浪岗海事所成立了。

  岛上没电、没房,吃住、办公都在一条小趸船上。“白天听船舶发动机声,晚上听湖风浪声,蚊子一抓一大把,吓人。”在岛上,他一个人看天看地,察风察浪,久而久之练就了他的第一个绝活——有一双“千里眼”,湖上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一年秋天,我拿着望远镜朝蒋坝方向望,不对劲!十几公里外的19号浮标怎么比平日粗了许多?”觉察到异常的他赶紧驾驶救生船赶过去。到跟前一看,上面趴着3个人,一个70多岁,一个30多岁,手里还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被冻得直哆嗦。祖孙三代得救了。船沉了半个多小时了,要不是孙成斌及时赶来,就撑不住了!

  长年的岛上生活,让孙成斌练成了第二个绝活——洪泽湖上的“活地图”。马浪岗海事所所辖水域全长30公里,30年来来往巡查,哪里水深水浅、水清水浊,他闭眼都能说个一清二楚。2011年4月,一货船遇到大浪翻沉,船主只报告了大概方位,没来得及细说电话就断了。“快,救人。”孙成斌边喊边冲了出去。茫茫大湖,往哪救?“往上风口找”,经过努力搜寻,孙成斌在上风口的一处浅滩发现一个拖把,顺着拖把终于找到了沉船。“船主一家这时蜷缩在已快要沉没的船篷顶上,已经绝望了。

  孙成斌的第三个绝活是“神算子”。他能预测天气,常常比天气预报还准。2015年4月12日,一丝风没有,很多船出航了。到中午,“气压很低,紫外线很强,大风要来了!”孙成斌凭多年经验,赶紧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洪泽湖境内海事部门的所有船只、人员全部到湖面上严阵以待,防止意外发生。果然,下午两点起风了,湖面阵风一度高达10级,4条船被掀翻,50多人遇险。但由于准备充分,所有人安全生还。

  靠着这“三绝活”,30年来孙成斌参与抢救船只近2万艘、遇险船民7万人次、货物500万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被誉为洪泽湖上的“救命神”。

  除了“三绝活”,在大湖上,他发展“下线”的故事也让人感动。

  他的第一个“下线”是妻子。他刚进岛时22岁,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当时岛上一片荒滩涂,什么都没有。怀孕5个月的妻子吕瑞兰没办法,只有跟他上岛,“我不去,他饭都没吃的。”吕瑞兰开始在岛上种菜,后来又通了电,情况才改观点。

  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场生死考验,好几次孙成斌都差点掉到湖里喂鱼。“刚到岛上那阵子,没想长留。有回跟他出湖,救一个船民刚满月的孩子,七八级风浪有半人高,打在脸上话都说不出来。搜救艇一直靠不上去,两条船颠簸得厉害,他跌倒又爬起来。两船平行一刹那,他一只脚迅速迈到那条船接过婴儿,在船起伏瞬间把孩子抱了过来,非常危险。”这次出湖,让妻子打掉了要上岸的念头,也落下一个习惯:孙成斌出湖回来后才能安心睡觉,他一去救援她的心就提到嗓子眼。

  上岛30年了,吕瑞兰的这个习惯还是改不掉。孙成斌说,“即使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回,她的衣服仍穿得好好的,亮着灯坐在床边等。她最高兴的是能出趟岛,看到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感觉特别幸福。”为不让妻子寂寞,孙成斌特地养了条狗,如今这条叫“赛虎”的狗已陪伴夫妻俩15年,也从没离过岛。

  第二个“下线”是儿子。岛上一年365天,天天值班,“最愧对的是儿子”,夫妻俩说。儿子孙友为长大后回县城上学,“一年级住舅妈家,二年级住三姑家,三年级住二大妈家,几乎所有亲戚家都住遍了,吃百家饭长大。

  由于交流少,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对父母守着荒岛的行为十分不解,说他们“头脑不好”,很长一段时间没和他们说过一句话。直到毕业上班,才理解爸妈这项工作的意义。前年,孙友为辞掉上海的工作,成为马浪岗的一员,从此一家三口都成为“大湖卫士”,共度潮起潮落的荒岛人生。

  本报记者 蔡志明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