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京城图志》打开明城墙的密码

19.06.2015  10:08

  全球唯一古籍原本藏在南京图书馆

  书中《皇城图》没标注城门名,留下不少千古之谜

  奠定南京城现代风貌的《首都计划》的作者是民国时的一个部门——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今天介绍的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之一的《洪武京城图志》,同样是由一个部门集体完成的。这个部门就是明初六部之一的礼部。

  这本书为南京当代的古城保护、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明初“密码”,然而书中也留下了各种千古之谜。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A

  一本地图集为何传世?

  古城保护信息尽在其中

  明朝建立后,出于治理国家和巩固政权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极为重视地方志书的编纂。他诏令礼部编纂有关京城南京的志书。所谓礼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六部之一,掌国家典礼、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权利非常大。

  《洪武京城图志》编纂于明朝洪武年间,常被习惯性地称为《洪武志》;又因内容是关于都城南京的图志,还有个名字叫《京城图志》。书中分宫阙、城门、山川、坛庙、寺观、官署、学校、仓库司局、桥梁、街市、楼馆、厩牧、园圃13类,文字言简意赅;配以《皇城图》《京城山川图》《大祀坛》《山川坛》《庙宇寺观图》《官署图》《国学图》《街市桥梁图》《楼馆图》9幅刻画细致的线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明初京城南京的雄伟规模和宏大气象。

  该志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刊刻行世的最初原刻版早已流失。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介绍,南图珍藏的《洪武京城图志》是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江宁知县朱宗翻刻本,目前该书古籍原本已知的,存世的仅有这一本。

  一本搜罗皇宫等地图的图志,为何能进入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文史泰斗、南京大学教授蒋赞初道出了理由: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北迁都城,南京的地位直线下降,宫城等建筑因年久失修,至明中期时多有毁损。到了清代,明代宫城、皇城甚至被改建为满洲八旗驻防城,面目全非。太平天国期间,南京城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清末以来持续百余年之久的城市建设,更是使南京的古城面貌几近消失。“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正是《洪武京城图志》一书,不断地给各个时期的人们提供着明初原始、权威且又丰富的信息,从访古探幽、方志编撰、历史研究到古城保护、城市建设等等,无不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书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甚至不可或缺。

  B

  《皇城图》留下不少千古之谜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记载:“(洪武二十八年)辛亥,《洪武志》书成。其书述都城山川、地里、封域之沿革,宫阙门观之制度,以及坛庙、寺宇、街市、桥梁之建置更易,靡不具载,诏刊行之。”

  所有图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皇城图》。皇城,指位于都城与皇帝、皇族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由城墙围绕,具有独立的城门。这幅图绘制了洪武二十五年增建后的皇城形制,且后来北京皇城的形制基本模仿了南京的皇城。

  然而让后世所有历史学家、学者感到惋惜的是,图中画了各宫殿、各城门的大致位置,但对宫殿名、城门名没有做任何文字标注,因此图里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令后世研究者众说纷纭。

  揭开的谜团一:几百年的明城墙歌谣错了

  南京明城墙,从公元1366年初建,巍然屹立600多年。其四重城垣结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在世上独一无二,而最壮观的当属有13座城门的都城城墙,长度为35.267公里,其长度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南京城门从明代后期起,民间就流传“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的歌谣,挨个列举都城的“内十三门”。现在,不少介绍南京的出版物,以及一些导游在介绍南京的城门时,都会引用这首民谣。

  然而,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先生却认为,“内十三门”是指都城的门,而洪武门其实是里面一圈,皇城的大门。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正阳朝阳定太平”,民间歌谣错把正阳门叫做洪武门。

  陈济民指出,《洪武京城图志》在讲到13座都城城门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洪武门。而正阳门是明初的“南国门”,位于明故宫中轴线的最前方。当年走进正阳门,两边都是明初中央衙署,穿过洪武门,再进了午门就进了宫城,这种布局和北京紫禁城一模一样。

  揭开的谜团二:大小“驯象门”的变化

  《洪武京城图志》上,标明南京有一大一小两座驯象门城门,小驯象门位于大驯象门西北方。

  但让人吃惊的是,在明正德年间,陈沂所著《金陵古今图考》(也是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之一,本报曾报道)中的《明朝都城图》和《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与外郭形势略图》上,在安德门和江东门之间却只有一座驯象门的身影。

  到了如今,“驯象门”在哪儿,连很多老南京都不知道。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春,安南国(位于今越南)进贡大象;同年,暹罗国(今泰国)进贡大象、六足龟等。朱元璋的宫城内有一座不小的“动物园”,可是它却没有大象房。专家推测,这是因为大象体积、重量过大,只能将这些大宠物们集中在南京聚宝门和通济门外一带,加以驯化。因此南京外郭城门名有“大驯象门”、“小驯象门”这两个城门。后来朱棣迁都,“大宠物们”离开南京,位置偏僻的驯象门慢慢由两个变成一个,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

  揭开的谜团三:国家礼仪祭祀的“大祀坛”在城东

  很多住南京城东的人都知道“小天堂”的地名。其实早在明代初期,南京也有用于国家礼仪祭祀的天坛——“大祀坛”。“”和“”在南京话里读音相同。如今,城市里早已拔地而起了一座座漂亮的高楼大厦。随着传说中南京天坛大祀坛的消失,城东当地人也不记得这里曾有过这样一处建筑,于是逐渐就有了“天堂”这个说法。

  《洪武京城图志》中其实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明代城墙在南唐城墙基础上向东、向西拓展延伸,东边突破东水关一线到光华门以东,西面突破红土山一线直到狮子山脚下,使清凉山西迤北的一段外秦淮河成形。此时,外秦淮河作为城外之界河的作用进一步扩展至七桥瓮一带,其标志就是明政府在象房村至七桥瓮段秦淮河北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设立饲养大象的“象房村”,建设用于国家礼仪祭祀的“大祀坛”、“山川坛”等。

  揭开的谜团四:清凉门附近曾经有座马鞍山

  节假日,许多南京市民会习惯自驾去安徽的马鞍山市度假。在古代,骑个马很近也能到马鞍山游玩,因为明初金陵城里还真的有座马鞍山!

  《洪武京城图志》记载,明朝初年,南京四周都是山,在清凉门与石头城接壤的地方,西临大江高十五丈的地方,有座马鞍山。这座山因长得像马鞍所以得名。

  该书还记载,城南也有三座山,唐朝诗人李白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说的就是这三座山。现在的明故宫就是移了这三座山填了燕雀湖造的。

  揭开的谜团五:西安门还是西华门傻傻分不清

  《皇城图》中的城门的名称只是一一罗列,既未标注位置,也没有说明哪个门在内、哪个门在外。皇城西门到底叫西安门还是西华门,就错了几百年。现代人也不知道西安门和西华门,究竟在哪,常常会讲错。

  根据文字记叙,宫城(最内的城墙)内的叫西华门;皇城内的叫西安门。所以,龙蟠中路旁边、临近玄津桥的皇城西门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西安门。而西华门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对面位置。写作《金陵古今图考》的明代进士陈沂,误释了《洪武京城图志》,造成几百年来多部史籍的错讹。如后来的《明都城图》和《明宫城图》,以及后来民国《首都志》等,都是把东安门、西安门标在宫城的城墙上;东华门、西华门标在皇城的城墙上,其实都标反了。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