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发展之路

21.03.2016  19:03

  溱湖湿地。顾祥忠摄

  □本报记者张仲明通讯员印锋

  中国江苏网3月21日讯 近日,省统计局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成效群众满意率89%,比2014年上升4.8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一。此外,我市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等绝大多数相关指标的群众满意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生态优势就是再造发展优势”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如今,广大市民在感受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品味着生态宜居带来的舒适和惬意。

  以生态“底色”描绘出泰州转型发展“绿色”,以生态环境的优势彰显泰州转型发展的优势。市委书记蓝绍敏提出,泰州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真正让“十三五”的发展过程成为一个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化生态优势为竞争优势的发展过程,成为一个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努力走出一条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发展之路。

  顶层设计,高位发力推进生态建设

  顶层设计是生态创建的机制保障,是生态建设的动力保证。从秉承“生态立市”理念,到突出环保优先理念,泰州发展始终沿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轨道科学运行。

  在泰州,“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成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步步推进的有效手段。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市(区)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创建工作督查推进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强化了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生态创建“第一责任”。2014年,泰州又把生态创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效能建设与绩效管理考核中,由三个文明考核加分项目变为必考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加强创建工作行政推动力。

  与时俱进加强生态建设规划引领。“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出台《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还被环保部列为全国试点,编制的《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即将召开专家评审会。多个环保专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协调,将环境保护的源头管控落到实处。

  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坚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这些刚性举措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完善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企业投入为主、争取上级扶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激活生态建设“一江春水”。投资4.2亿元建成泰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10亿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拿出5000万元专门设立生态市创建工作奖补专项资金。201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投资113.5亿元,占全市GDP的3.77%。

  美丽城乡,让百姓共享生态福祉

  在泰州,“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城乡,也深得人心。越来越美的环境,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水孕育了泰州这座千年古城,造化了汉唐古郡,成就了淮海名区,水文化也成为泰州城市的文化之源。

  站在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老城、新城两大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今年提出着力打造内环-凤城河、外环-周山河、南官河、凤凰河的“双水绕城”形态。

  基于上述目标,先行实施的周山河生态工程,年内全面完工后,改扩建景观绿化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将达到3500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该工程,周山河、天德湖将沟通连接凤凰河、南官河水系,将老城、新城水系连为一体,同时打造出自然、生态、多功能的南部新城风光带,形成新城厚重、靓丽的生态景观空间。

  “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廓居然一水通”,古代州城“双水绕城”的美景即将再现。

  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溱湖湿地是泰州人的骄傲。这里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珍禽栖息,鸥鹭飞舞,市民在此尽享城市“生态氧吧”。依托生态湿地打造的溱湖旅游景区获批国家5A级景区,并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绿色,是城市的主色调。市区实施“空转绿”工程,利用主城区闲置空地新增绿化55处,共计1365亩。以湿地涵养、高效农业为依托,建设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加大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建设以长江湿地、滨江森林为主的原生态长江绿带,全市基本形成一南一北两条“生态走廊”。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53%、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8平方米,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城市道路新格局。

  变美的,不仅是城市,还有广袤的农村。近年来,全市共完成827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8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324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951个,环境整洁村5912个。2014年,我市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考核验收,并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无论哪一个季节,穿行在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一个清新的泰州。

  近年来实施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泰州的天空正越来越蓝。2015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1%,降幅居全省第5位,达到省优秀考核等次。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约93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相关检测显示,全市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94.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十二五”全市地表水优良率达83.3%,排名全省第一。

  一座城市的气质,在生态文明的浸润与渗透下,焕然一新。

  转型升级,让产业与环境友好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泰州的选择是,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发展,靠产业结构调整之手调“绿”调优。而这,也为泰州生态文明建设添上浓重一笔。

  在集聚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成为泰州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通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和“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全力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产业体系。统计显示,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1.2%。实现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3901.79亿元,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0.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逐步进入重大项目推进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加速期,成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目前区内共引进421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包括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8家世界500强药企。

  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魔咒”,泰州正在践行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良方”。

  在姜堰,稻田纵横,良田沃土,清水环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硕果累累,勾画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地区的新貌。而这,仅是泰州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帧缩影。

  高效农业,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成为泰州农业发展的热词。全市建成规模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9个,建成区面积3.34万公顷,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占比分别达12%、2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因地制宜发展以特色产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241家,形成了大闸蟹、银杏、芋头、脱水蔬菜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集群。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451.8多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15个、绿色食品202个、无公害食品1855个,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后劲十足的现代服务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四大工程”,建成泰州医药科技创业园、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4家进入百亿级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旅游如今已成为泰州现代服务业的点睛之笔。

  阳春三月,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游客云集。该村围绕小南湖打造特色乡村景观旅游,建成了农家乐、真人CS、卡丁车、跑马场等一批常年旅游观光项目,年接待中外游客30万人次,旅游业年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先后打造了凤城河风景区、千垛菜花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泰兴古银杏公园、秋雪湖生态景区等一大批生态旅游精品,拥有A级景区37家(5A景区1家、4A景区7家)。2014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848万人次,增长12.7%,实现旅游收入213.63亿元。根据2015年制定实施的《泰州市旅游业跃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底,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力争350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600万人次。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