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25.08.2016  19:34

      每个人都会老,但如何养老,每个人的选择却不尽相同。

      截至2015年底,泰州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毋庸置疑,老龄化社会正大步走来,随着“倒金字塔”“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以及高龄失能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困境

      记者从市民政局老龄处获悉,2015年,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超过12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4.45%,为历史最高值。这个数字比全国(15.5%)高出8.9个百分点,比全省(21.36%)高出3个百分点。老年化程度位列全省第四,仅次于南通、苏州、无锡。

      据民政部门预测,在未来5年全市人口总量和死亡模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0.3万人,届时我市将进入超老龄社会,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不断增多。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42家,养老服务总床位数45845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8张。但是,由于传统孝道观念以及对社会交往和血缘亲情的精神需求,很多老年人主观上不愿意离开温馨的家庭和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机构养老,97%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

      但随着家庭人口模式向“四二一”方向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子女越来越不堪重负,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资源逐渐减少,传统式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

      “女儿一家人一个月最多能来看望我们一次,女婿也是独生子,亲家那边也要照顾到。”市民于淑芳虽然盼着孩子们回来,但也理解,年轻人工作压力也大,不能勉强。

      南园小区76岁的李老太身患两种慢性病,两年前行动不便后,最基本的吃喝都成了棘手问题:“现在只能靠儿子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

      我市像李老太这样的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当下,“势单力薄”的独生子女们在照顾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时明显吃力。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丰富、自由的独立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以老年公寓、社区医院和涉老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愈发彰显优势。

      近几年,万科、保利绿城、首创、远洋等房企巨头纷纷探索养老地产,布局全国,建设中高端养老住宅社区,受到追捧。

      据了解,这种新型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社区在建设时就配套了养老设施,如老人需要的医疗、看护、环境等。老人可以选择定期上门服务和随时的医疗看护、救护。这种养老方式,让老人在家养老,不脱离熟悉、亲近的家庭生活环境,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比机构养老要舒适。同时,养老社区的老年人口比较集中,老年人社交也很方便。

      那么,对这样的养老居住产品,泰州人有需求吗?

      8月19日以来,本报微信公众号“微泰州”开展了一次养老居住需求调查问卷,发现泰州的需求量并不少,接受调查的人群中,超过70%的人都表示如有合适项目,会为自己或者是父母购置。

      “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我们想找一个生活方便、交通便利、医疗配套健全的小区养老。”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扬州的姐姐已经在当地购买了高档养老公寓,如果泰州有这样的房子,就算贵点,她也是愿意买的。

      值得欣慰的是,我市房企也已将目光投注到养老产业。记者了解到,目前,位于城东的美好·易居城在其三号地块——领域中就规划了两栋精装修养老公寓,装修设计适老化、配备全屋家具家电及安装智能生活系统,全方位给予老年业主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还配备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老年大学、1000平方米的社区医院以及500平方米的社区食堂等,将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既能减轻其家庭负担,更让享受独居生活的老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中享受温暖亲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