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农业现代化走出“泰州路径”

21.03.2016  14:37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市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进一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地基”,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这一年,泰州农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成为全省唯一连续6年实现稻麦周年亩产超吨粮的地级市;
        这一年,泰州水产品产量达39万吨,河蟹养殖面积和产量双双稳居全省首位,河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
        这一年,泰州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6400元大关,增幅连续多年跑赢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这一年,姜堰区在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二,在省委、省政府考核的“八大工程”之中,泰州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二。
        规模化经营带动社会化服务
        率先尝试“家庭农场”模式的姜堰区桥头镇,是我市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带头镇”。在这里,25656亩耕地实现了整体流转,占全镇耕地总量的96.8%,这些土地正被143个家庭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
        “同样是种水稻,家庭农场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一亩地能省60元钱;统一施肥的效果也比单打独斗好,一亩地还能省六七十元。土地流转、整理后,全是机插秧,比原来直播水稻每亩产量增加150公斤,收割成本则由原来的每亩120元降到50元。”投入和产出两一合计,农场主黄曙安笑开了花。
        近年来,老黄家的稻米一直被作为稻种收购,价钱比普通稻高出一大截。几年间,老黄实践的家庭农场模式也在泰州大地遍地开花。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0万亩,接近家庭承包面积的60%。全市家庭农场总数已达3500多家,经营面积近70万亩,其中用于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占93%左右。
        “家庭农场的最大好处,就是让统一植保等社会化服务形式成为可能。”老黄说,沾家庭农场的光,如今镇里的机耕路密了,新品种推广容易了,亩均粮食产量高了,咱农民的腰包也鼓了。
        截至目前,我市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997个,其中国家级农机合作组织6个、省星级合作组织38个;全市经工商注册且防控能力达1000亩以上的植保服务组织总数达到382个,植保机械日防控作业能力75万亩以上。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覆盖率达到60%,家庭农场基本实现了专业化防治全覆盖。
        2015年,全国首家地级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泰州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成立,共吸纳家庭农场主个人会员641名,涉农部门、金融机构、农资企业等单位会员14家。在政策、技术、信息、种子、农资等方面,对家庭农场等种养大户实行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重点服务,并充分利用泰州市农委下属苏中农业发展公司的优势,与农业银行合作授信1亿元,为农场主购买农资提供担保。
        机械化作业牵引标准化生产
        2015年4月,泰兴市张桥镇薛庄村和省农垦集团弶港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该公司流转土地的农机作业今后将由薛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操刀”。如今,薛庄的收割机开进了东台的田埂。而就在几年前,薛庄的穷在张桥甚至整个黄桥老区都是出了名的,村里没有一家企业,没有一处闲置资产,是个集体收入为零的“空壳村”。
        改变,从2013年开始。借着全市“农机化推广年”的东风,村里成立了薛庄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省级财政补一点、市级财政贴一点、党员干部出一点、多方渠道筹一点,先后购置了13台落谷机、秸秆还田机、插秧机等农耕机械,以17.4万元的投入,添置了市价77.8万元的固定资产。2014年,合作社又新添置了2台大型收割机,农机作业能力拓展至四五千亩。
        继2013年“农机化推广年”后,我市强力推进2014年“农机化提升年”和2015年“水稻机插秧百日行动”,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和薛庄一样,我市不少农村的田间地头出现了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忙碌的身影,用于农机具推广、农机仓库配备和农机4S店建设等的市级以上专项补贴累计达2亿多元。
        截至目前,我市高速插秧机保有量已达3511台,实现水稻机插秧面积186万亩,占适宜栽插面积的80.1%。全市逾6500台套大中拖及配套秸秆还田机投入夏秋两季还田作业,全年实现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360多万亩,还田率达65%。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0%。
        在机械化作业的“牵引”之下,我市农业标准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农业部门指导各地农民进一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与大型农机作业相适应,我市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改造、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为抓手,建成了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全市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5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8%。
        机械化和标准化双管齐下,催生了更多的粮食订单。2015年我市共签订粮食订单33.5万亩,新建粮食烘干服务中心20个,日烘干能力近万吨,解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后顾之忧。
        科技化支撑助推产业化融合
        2014年,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全国第4家、我省首家实现资本运作的种业龙头企业。
        红旗种业凭什么上市?在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宗岳看来,稻麦良种产业是我市北部农业生态走廊的核心产业,目前红旗种业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稻麦新品种13个,其中独占许可经营品种9个,产品辐射全国13个省区,并已在东南亚多个国家进行试种认定,这些都是红旗种业抢滩“新三板”的核心资本。
        依靠科技创新,红旗种业实现了与资本的融合。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国标三级米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达95%以上,小麦优质专用化率达90%以上。据了解,我市现已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组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引进和示范农业新技术、新品种50多项,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
        最近,红旗种业所在的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了种子、种苗、种猪、种禽、种鱼5种,“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探索也走在了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灌溉、施肥、饲喂、诊断、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加大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泰州“智慧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正着手建设“泰州市智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未来,像红旗种业一样飘扬在泰州沃土的农业龙头企业将越来越多。在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市正围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加快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区域、优势企业聚集,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推进加工蔬菜、肉制品、水产品、银杏、专用小麦等优势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目前,我市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分别达到5家和7家,兴化市建成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苏台(姜堰)农业合作创业园获批省级园区。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52家和178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87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