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送“法治红利”多补“法治短板”--- 法治江苏与五大发展理念相融提升竞争软实力

14.09.2016  14:43

  “感谢检察机关为我们企业发展带来的‘法治红利’,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监督,防范法律风险,为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8月24日,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检察院在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法律服务点”,该公司董事长王燕清在揭牌仪式上对出席活动的检察官们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据了解,类似的法律服务点今后将逐步延伸建立到辖区重点高新企业,为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发展进一步补齐产业发展生态链的“法治短板”。

 

 这一以预防知识产权犯罪、保障公平有序竞争、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检企共建”平台,是近年来江苏各地政法机关携手企业践行法治,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将法治融入发展整体竞争力的最新例子。

  国家统计局核定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江苏全省生产总值为36531.7亿元,同比增长8.2%,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结构向好的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增长新动力新动能持续集聚,法治在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的作用进一步彰显,“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的理念,在江苏全省上下逐步凝聚成为共识。

  法治竞争力体现在政务活动透明快速高效

  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未来可以展现的能力。而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的关键要素,既要包括投资、科技等硬实力,也包括环境、管理和服务等软实力。要研究法治和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关系,不能不提到县域经济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

  “要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行成本,通过推进科学监管,建立和完善制度,推动发展要素向好项目、好企业配置。”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近日在昆山调研时强调,要做到“亲清”二字,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政务生态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创业、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在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前来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人“络绎不绝”,仅2016年上半年就办结了各类即办件22万多件,还网上办理审批事项22.4万余件。“作为江苏行政审批量最大的县级市,要确保各种审批服务和管理事项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没有创新、开放、包容、规范和法治的理念,是难以实现的。”昆山市政务办主任沈清介绍说,如果材料齐全,每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已经压缩到2.15个工作日,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也凸显了政务服务环境的透明、廉洁和高效。

  据了解,目前江苏的政务服务中心(站)、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已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达99%、98%。江苏省政府法制办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并在全国率先探索镇域综合执法试点,通过在乡镇一级建立一个执法主体、一个执法平台、一套执法规范的模式,为面广量大的基层相对人就近快速办理执法事项提供法治支撑。

  法治竞争力由执法司法公平公正培育保障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融通互补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惩治环境违法犯罪是保护生产力,通过法治手段综合施策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法治在生产力要素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也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江苏作为湿地生态资源大省,境内河流湖泊密布,海岸线漫长,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积淀醇厚的水乡文化,繁荣了绿色经济,湿地也成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最密切的生态系统。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夏鸣介绍说,2016年5月递交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将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和重要湿地名录、建立湿地执法协作机制、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该条例审议出台后将和之前已出台的《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一道,形成江苏特色的湿地资源法律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紧迫感,也助推了江苏环境司法保护工作亮点频出。江苏是全国最早探索和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省份,2011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环境类公益诉讼案件418件。江苏也是在环境案件裁判中较早明确生态修复法律责任的省份,并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

  2016年4月11日,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了由徐州市人民检察院直接提起诉讼的徐州市鸿顺造纸有限公司环境污染民事诉讼案,判决被告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及生态环境受损害至恢复期间服务功能损失共计105.82万元。

  这是全国人大授权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后,全国法院首次开庭审理的案件,此前的2015年12月,常州市检察院在全国首次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并于2016年4月14日当庭作出判决。目前由江苏检察机关提起的已有4件民事公益诉讼,1件行政公益诉讼。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评价说,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生态公益诉讼案件,体现了司法文明进步,通过在判决中让污染者承担生态修复的法律责任,不仅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还有利于树立用法治方式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意识。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链的重要一环,通过司法裁判划定权利边界和商事行为、竞争行为边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战略实施,已成为高新产业投资和创新人才聚集的重要考量。江苏高院新闻发言人张志平介绍,2015年全省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达10587件,还受理了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试点刑事案件269件、行政案件25件,公平公正和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也成为区域竞争力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

  法治竞争力成为改革创新发展重要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面对法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改进方法,积极构建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新格局。

  江苏省委、省政府、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在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中,还始终把关键点聚焦在县域法治化进程。抓法治,县级党委班子发挥出践行法治的“一线指挥部”,就能抓好具体队伍,抓到具体问题,抓出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江苏法治创建活动构建了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等区域法治创建为主体,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法治乡镇(街道)等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法治创建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个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52个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0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完成法治惠民实事项目5736件。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侍鹏介绍说,通过持续不断的基层创建和系统推进,推动了法治建设由目标引领到指标统领、由活动创建到系统构建、由过程领先到水平领先的转变。

  在深入推进依法治理过程中,苏州最早提出法治是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的论述,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不仅要靠GDP等硬实力,更要靠制度、人文环境等软实力的意识逐步入脑入心,也为苏州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通过法治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市场发展,让法治成为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护身符”,从而推动江苏发展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这一将法治与“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融合的思想,将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思想武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说,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要牢牢把握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总要求,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通过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为实现地方科学民主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廉洁司法、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居于全国领先行列作出积极贡献。

法制网南京9月11日电